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謅也。
這段話,連起上一段來說,是說作人處世的艱難。 我想大家有時也會有同感。一個人想做個忠臣,有時候也很難。對
172
八 佾 第 三951
主管、對領導人盡禮,處處盡忠合禮,而旁邊的人會認為是拍馬屁。 所以孔子非常通人情世故。 凡是當過長官也當過人部下的,都有這種經驗。 如果自己毅力不堅定,見解不周到,受環境影響,只好變了。那麼該怎麼辦呢?
還是以禮為準,也是上面的話“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人格還是建立在自己身上。 別人儘管不瞭解,只看自己內心真正的誠與不誠。 誠正的建立,久後自知。 自己的見解與人格的精神,等待時間來考驗,等待時間來證明並不是他人說的那麼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儒冠錯換八卦袍的諸葛亮
平常一般人談到修養的問題,很喜歡引用一句話——“寧靜致遠,澹泊明志。”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如何作學問的一封信裡說的,現在先介紹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有人說文人都喜歡留名,其實,豈只文人喜歡把自己的著作留給後人。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賢者難免。先不談古人,就拿現在來說,幾十年來,不知出版了多少的著作,但其中能被我們放在書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
173
061論 語 別 裁
有幾本書?尤其現在流行的白話文章,看完了就丟,只有三分鐘的壽命,因為它缺乏流傳的價值。 一本著作,能夠使人捨不得丟掉,放在書架上,才有流傳的可能。 所以留名是很難的。清代詩人吳梅村說的:“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一點不錯。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說:“但在流傳不在多”。比如諸葛亮的一生,並不以文章名世,當然是他的功業蓋過了他的文章。 而他的文章——只有兩篇《出師表》,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成為千古名著,不但前無古人,也可說是後無來者,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他的文學修養這樣高,並沒有想成為一個文學家。從這一點我們也看到,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於文學,一定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文學家。 文章、道德、事功,本難兼備,責人不必太苛。諸葛亮《出師表》外,留下來的都是短簡,文體內容簡練得很,一如他處事的簡單謹慎,幾句話,問題就解決了。看他傳記裡,孫權送他東西,他回信不過五六句話,把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就這麼解決了。這一篇《誡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儒家思想的修養。 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 後人把諸葛亮這封信上的思想,換上一件衣服,變成儒家的。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這種文字說理,文學的境界非常高,組織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 作詩的時候,春花對秋月,大陸對長空,很容易對,最怕是學術性、思想性的東西,對起來是很難的。 結果,諸葛亮把這種思想文學化。 後來八股文也是這樣,先把題目標好,所謂
174
八 佾 第 三161
破題,就是把主題的思想內涵的重心先表達出來。 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非澹泊無以明志”
,就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
,就是修身治學方面;“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我們在孔子思想裡也說過的,“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論點,和“才須學也”的道理是一樣的。“非學無以廣才”
,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 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 學問哪裡來的?求學來的,“非靜無以成學”。連貫的層次,連續性的對仗句子。 “慆慢則不能研精”
,慆慢也就是“驕傲”的這個“驕”字。 講到這個“驕”字很有意思,我們中國人的修養,力戒驕傲,一點不敢驕傲。 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