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立面,我們看到一塊歷史遺址標牌。牌子寫著:離這裡不遠,曾經有過一個小鎮。這個小鎮是著名的印地安人“切諾基國”首都。切諾基人在那裡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出版了自己的報紙、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美國聯邦政府卻在1838年,迫使切諾基國的印地安人,遷往800英里之外的西部。這一事件,史稱“眼淚之路”。
“新艾喬塔”,就是這個切諾基小鎮的名字。去年冬天,終於專程去尋訪了它。在75號公路上看到“新艾喬塔”的指示牌,轉向一條鄉間公路。大約3公里,就可以看到馬路左邊的入口標誌了。現在,這兒是佐治亞州的州立歷史紀念公園。要不是有入口處的紀念碑,如果只看到芳草悽悽中散落的木頭房子,大概誰也不會想到,這就是當年印地安人“切諾基國”的首都。
一、華盛頓總統的“光榮擴張”思想
230年前,當美國成立的時候,北美洲移民與印地安人大規模衝突的年代已經基本過去。新生的美國,基於北美殖民地時期和印地安人衝突的教訓,試圖同印第安人建立起一種和平相處的關係。美國是一個地方自治的國家,而在合眾國憲法下,印第安事務被置於聯邦政府的權力之下,掌握在聯邦議會和總統的手裡,希望這樣能夠避免各州自行其事而造成衝突。聯邦政府希望能夠約束一些野心勃勃並且自私的州政府,尤其是東南部的南卡羅萊納州,以及切諾基部落所在的佐治亞州。
當時有一個對比突出的現實是,人口很少的印地安人佔有了數量巨大的山林土地;而隨著大量移民的湧入,美國的土地勢必日益緊張。由於印地安人在軍事實力上的弱勢,他們幾乎無力對付移民的蠶食佔有,更不要說一個強國的軍事攻擊了。他們的生存和權利,事實上必須依靠和強者的妥協。
在華盛頓總統時期,處理印第安事務的任務落在華盛頓總統的首任戰爭部長亨利·諾克斯(Henry Knox)身上。他認為,印第安部落應該是具有主權的、和美國各州一樣的自治邦,美利堅合眾國應該承認他們自治政府的權力,承認他們的邊界。他認為,白人不斷進入印第安人的土地定居是引起衝突的首要原因,而持久和平的惟一辦法是聯邦政府必須約束它的國民。而且,他還認為,聯邦政府有道德上的義務來保護印第安文化免於滅絕。否則的話,發展差異如此之大的文化間的接觸與衝突,導致文化上的滅絕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華盛頓和諾克斯,試圖儘量善待印地安人。他們希望能夠透過貿易條約,平等合法地從印地安人那裡購買土地,以擴充套件美國其他地區的需求。這就是被史家稱為“光榮擴張”的概念。
華盛頓總統一上任,諾克斯就開始了他的印第安政策。聯邦政府承認,印第安部落是主權自治邦國,美國必須透過條約來和印第安人打交道。這種條約,根據憲法,必須由參議院2/3透過。國會透過了1790年的《印第安貿易和交往法》,要求購買印第安部落土地的事務,必須透過總統任命的印第安事務專員和印第安人談判達成條約來進行,各州不得自行強取豪奪。
第一部分 走路(一)眼淚之路的起點(2)
二、“文明化”政策和切諾基的變化
這樣,在和平的前提下,諾克斯提出了儲存印第安文化的長期問題。華盛頓和諾克斯都認為,印第安人的弱勢是文化發展上的,而不是種族上的。所以,印第安人完全有能力、也應該幫助他們變得“文明化”。他們認為,這不僅能使印第安人溶入美國社會,成為合格的公民,也惟有這樣,才能扭轉他們的弱勢,避免文化滅絕的命運。在今天,這一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來似乎大有毛病可挑的看法,在當時卻算是善意自然的。因此,他們認為印第安人需要學習,而政府的作用就是鼓勵這種學習。
華盛頓和諾克斯首先必須面對歷史遺留問題。他們看到,已經無法把以前侵入切諾基土地的白人定居者遷走,他們就和切諾基人談判土地購買,把這些已經侵佔的土地買下來,勘定新的邊界,然後嚴格禁止白人進一步入侵。在1791年的《Holston條約》裡,諾克斯要求寫進了有關切諾基人“文明化”的條款,聯邦政府將幫助他們從狩獵者轉變成畜牧者和農耕者。國會在1793年《貿易和交往法》裡,增加了向印第安人捐贈農具、家畜和其他“文明”用品的條款,要求向印第安人示範這些用品的使用方法。
這就是華盛頓總統的“文明化計劃”,也是“光榮擴張”概念的核心。這個時候,切諾基傳統的獵取鹿皮的經濟方式也確實已經難以為繼,迫切地需要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