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三節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是一部佚名兵書。該書原是抄本,於1941年最先在邠州(今陝西邠縣)一個書攤上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1941年土紙翻印本前言)。同年由成都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然而此本流傳不廣,已往公私藏書目錄均未見著錄。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報》第四版發表了叔和的《關於〃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文中說:〃十幾年前,我在成都一個冷攤上無意中發現一本土紙印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是根據一個手抄本翻印的,封面書《三十六計》,旁註小字'秘本兵法'。〃1962年無谷作了譯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圖書資料館印行,才使這部頻臨失傳的古兵書重現於世。
〃三十六計〃之稱來源於〃三十六策〃,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東昏侯在東宮,議欲叛,使人上屋望,見徵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走。有告敬則者,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中華書局點校本487頁)之後,《南史》、《資治通鑑》均有此記載。
〃三十六計〃之名雖然出現很早,但是《三十六計》作為一部兵書卻不會成書太早。由於缺乏可靠證據,具體成書年代不可詳考。然從早期史籍均不見著錄和其系統以《易》演兵的內容方面推測,估計約成書於明、清之際。
《三十六計》不分卷。全書共分六套三十六計,前冠一段總說文字,後附一段殘缺的跋語。具體篇目如下:
總說
第一套勝戰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代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姑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第五套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樑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
第二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跋(殘缺)
六套計中,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是處於優勢情況下使用的計謀;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是處於劣勢情況下使用的計謀。每計的名稱多取之於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形象易記。每計的順序是先出計名,次作解語,再加按語。解語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後半部分多引自《易經》,理性較強,比較難懂。書中自稱,〃解語重數不重理〃,認為,〃理〃只能說明設謀定計的一般規律,而〃數〃才能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按語又是對解語的闡釋,一般先理論上闡述,後舉例項相參證,較易理解。如第十六計〃欲擒姑縱〃的按語,先解釋〃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迫之而已。〃然後引武侯擒孟獲事參證,〃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若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三十六計》可以說是集古代兵家〃詭道〃之大成,專講軍事謀略的兵書。由於它以《易經》的陰陽燮理,推演兵法的奇正、剛柔、攻守、進退、主客、虛實等的相互轉化,所以,全書含有豐富的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如它在〃總說〃中就指出:〃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