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 (第2/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代葬禮的遺俗。教徒死後,屍體要送入“寂沒之塔”。塔一般建築在山丘上,塔頂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內分內中外三層,分別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屍骨。舉葬時,神職人員與抬屍者將屍體赤身移至塔頂,聽任鷹鶩啄盡屍肉,然後將骨架投入井穴。該教認為“寂沒塔”為眾惡神嬉戲之所,信徒不得涉足該塔,凡接觸者必須行潔淨禮。事實上,寂寞塔在一九七八年就很少被使用了。此後所有瑣羅亞斯德教徒的遺體均被葬在寂寞塔前的墓地裡。
石窟瑣羅亞斯德教在薩珊王朝時盛行於中亞各地,世紀中葉穆斯林統治波斯、佔有中亞後,大批教徒向東遷徙,新羅僧人慧超適路過中亞,在《往五天竺國傳》中記載:“從大食國已東,並是胡國,即安國、曹國、史國、石騾國、米國、康國總事火祆。”當時中國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國、疏勒、于闐等地也流行該教。石窟瑣羅亞斯德教在薩珊王朝時盛行於中亞各地,世紀中葉穆斯林統治波斯、佔有中亞後,大批教徒向東遷徙,新羅僧人慧超適路過中亞,在《往五天竺國傳》中記載:“從大食國已東,並是胡國,即安國、曹國、史國、石騾國、米國、康國總事火祆。”當時中國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國、疏勒、于闐等地也流行該教。
在唐以前的中國的經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關火祆教的記載。但一般認為,波斯於五百一十八年通北魏,與波斯鄰近的滑國(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於五百一十六年通梁,這兩國皆信奉火祆教,因之火祆教傳入漢族地區的時間當在五百一十六年到五百一十九年間,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時被稱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稱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國的天神。
該教傳入中國後曾受到北魏、北齊、北周、南梁等統治階級的支援,北魏的靈太后率領宮廷大臣及眷屬幾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齊後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鄴,今河南臨漳縣)出現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廟,一時蔚成風氣。北周的皇帝也曾親自“拜胡天”、“從事夷俗”。從北魏開始,北齊、北周相繼在鴻臚寺中設定火祆教的祀官。唐朝在東西兩京都建立祆祠,東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這些祠廟中“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極一時之盛。另外,在絲綢之路上的磧西諸州也隨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還設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薩寶府官,主持祭祀。
薩寶府官分為薩寶(中國史籍也稱薩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信徒擔任。唐時中國疆域遼闊,海外貿易發達,唐王朝之所以採取這種措施,一方面是為了尊重外國僑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與波斯、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係,有著政治和商業上的目的。唐會昌五年武宗在禁傳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的同時,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許多祠廟都被拆毀,僧侶被勒令還俗。但至大中年間即弛禁。以後經五代、兩宋猶有殘存,民間仍有奉祀火神的習俗,在汴梁、鎮江等地還有祆祠。南宋以後,很少見諸中國典籍。以後,在中國內地基本絕跡。薩寶府官分為薩寶(中國史籍也稱薩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信徒擔任。唐時中國疆域遼闊,海外貿易發達,唐王朝之所以採取這種措施,一方面是為了尊重外國僑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與波斯、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係,有著政治和商業上的目的。唐會昌五年武宗在禁傳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的同時,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許多祠廟都被拆毀,僧侶被勒令還俗。但至大中年間即弛禁。以後經五代、兩宋猶有殘存,民間仍有奉祀火神的習俗,在汴梁、鎮江等地還有祆祠。南宋以後,很少見諸中國典籍。以後,在中國內地基本絕跡。
在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記載的明教,即歷史上的摩尼教,就是起源於瑣羅亞斯德教,但教義融合了大量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教義。國內常不加區分的將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統稱為“拜火教”,含義比較混亂。
祆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情況不詳。一九七八年在烏魯木齊阿拉溝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高方座承獸銅盤。據考證,這件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的銅盤,與中亞發現的祆教祭祀聖火的。這表示祆教傳入新疆當不晚於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傳入路線是由波斯經中亞進入新疆。由於祆教崇拜天、地、日、月、水、火、木、土,與新疆盛行的原始自然崇拜基本相同,因此容易被當地居民接受。魏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