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 (第1/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阿維斯陀之意與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識之謂,聖特為註釋之義。聖特語,即波斯古聖語,但此註釋書聖特卻是用帕拉維(Pahlavi)語言寫成,即波斯語。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二十一卷,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戰太勇敢,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幸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二十一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二十一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公元三世紀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頭流傳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薩珊王朝建立後,這項工作又繼續進行,在沙普爾二世執政時期最後完成《阿維斯陀》二十一卷,該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和教義。
現有的《阿維斯陀註釋》為九世紀以後用中古波斯的帕拉維語(缽羅婆語)翻譯和寫作,由若干分散的經典彙集而成,分為六個部分:
一、耶斯那,即祭祀書。祭司向神供獻祭品時所唱的讚歌,是《阿維斯陀》的主體;其中《伽泰》(意譯為《神歌》)是整部經的最古部分,共十七章。它所使用的語言、韻律、格式與《阿維斯陀》其他部分都不一樣,主要是韻文。很多學者認為,它是公元前六世紀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據說《伽泰》是瑣羅亞斯德本人說教的記錄,因此是教徒日常必讀的經文;
二、維斯帕拉特,即眾神書,也稱為小祭祀書,內容是有關對各種守護神等的讚頌;
三、維提吠達特,即驅魔書;
四、耶斯特,即讚頌書,內容是對各種神祇和天使的讚頌;
五、庫爾達,也稱“小阿維特斯陀”,即短的讚歌或祈禱書;
六、其他零星和片斷的頌歌,從內容看該經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話、傳說、歷史等的彙集,有些在瑣羅亞斯德以前就已出現,瑣羅亞斯德教則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編纂。
此外還有用帕拉維語、波斯語或印度地方語寫作的經典和歷史文獻:《那斯克》,為《阿維斯陀》提要,成書於九世紀;《宗教行事》,有瑣羅亞斯德教百科全書之稱,闡述該教哲學、道德和教史等,成書於九世紀;《創世記》描述世界的創成、被創造物的性質、善與惡、末世審判等,成書於九或十一世紀,現存有波斯和印度的文字。另外瑣羅亞斯德教徒從波斯遷居印度後用波斯語或其他文字寫作的《伊斯蘭的神學者》及《塞犍傳奇》(現存最早的是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寫本),敘述瑣羅亞斯德教的分派和向印度次大陸傳播的歷史等。
該教以光明之象徵“火”為崇拜物件,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火的清淨、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象徵神的絕對和至善,因之火是人們的“正義之眼”,對火的禮讚是教徒的首要義務。他們不建神廟,不造神像,但有專職祭司,稱麻葛,是聖火與祭祀的管理人員,他們主持祭禮,行禮儀,敬奉聖火,使之長明不熄,在古波斯,聖火還有祭司、貴族、騎士和農民的等級之分,代表不同的權利。在伊朗、印度的拜火廟中都設有祭臺,在教徒家中和工作場所也燃點聖火,點燃和儲存聖火都要舉行繁複的儀式,並使用特製的器具。最壯觀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氣修建的神廟,四方的神廟四角有四根連線天然氣井的管道,在廟頂四角有四個日夜燃燒的火炬,日常點燃和儲存神火要經過繁複的儀式。
新生禮,該教規定男女到七歲(印度)或十歲(伊朗)時要舉行入門儀式,由祭司授與聖衫和聖帶作為教徒的標幟。聖衫用白麻布縫合,前後兩面象徵過去和未來,含追思祖先、嘉惠子孫之意。聖帶代表正確的方向,用七十二支羊毛線織成,長度能圍腰三圈,七十二支象徵《阿維斯陀•;耶斯那》的七十二章,三圈指善思、善語和善行,聖衫和聖帶要終身佩用,以示不忘。
清淨儀式通常可分為三種:
小淨:教徒在起身、便溺、進膳前後要洗滌身體裸露部分並誦讀經文;
大淨:在新生禮、結婚或分娩時要在祭司主持下進行全身沐浴;
特淨:主要為將從事神職工作或搬運死屍者舉行,須有祭司二人主持,在一條狗的注視下,用水、砂、牛尿等進行沐浴,以此滌除心身汙穢和驅除惡靈,一般歷時九天。
該教視水、火、土為神聖,故反對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實行“天葬”(或稱鳥葬)這是波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