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4/4頁)
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於國防費用的開支增加,工人刺激力的減少,鐵路建設越來越困難原因,生產也受到了阻礙。不僅如此,工業裝置漸漸老化,60%需要更新。管理方面的問題包括中央統一計劃過於僵化,產品供求不平衡的壓力越來越大,有些產品失掉市場,企業出現淨虧損。1976 年以後好幾年之間,蘇聯式的工業戰略還在繼續,大概一部分原因是計劃人員被撤換掉了。義幻位高階經濟幹部中至少100 人被清除,文化大革命後留在原職的不過1 / 4 。
1979 年以後中國採取了在內地建設重工業的政策,同時停止了對外貿易和吸收外國的投資。蘇聯式的經濟模式是高度集中。地方和省的每一個生產部門都直接隸屬於北京的主管部門,由一個副總理監督。你差不多可以感覺到這是回到乾隆年代,只不過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是要在集體化農業、中央統一規劃和在內地的重工業(為國防安全起見)基礎上實現快速的工業發展罷了。到20世紀70 年代,重工業、內地省份和北京的權力機構這三個既得利益方面依然控制著經濟政策。雖然工業生產萎縮,消費品生產還是沒有人理會。1908 年提出的五年計劃,使人回想起孫中山的那個很不現實的發展鐵路的理論。例如,東北的大慶油田已經變成主要的石油生產中心,於是乎提出再開發這樣10 個油田,不論是不是有石油開採得出來。
直到1979 年計劃工作的戰略才做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把重點放到農業和向外國輸出的消費商品的生產上來。重工業由於能源相對的緊缺,無論如何非控制不可了;輕工業則靠外國投資的幫助加以發展。
這些改革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