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頁)
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到1979 年計劃工作的戰略才做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把重點放到農業和向外國輸出的消費商品的生產上來。重工業由於能源相對的緊缺,無論如何非控制不可了;輕工業則靠外國投資的幫助加以發展。
這些改革不能稱之為恢復“資本主義”,因為黨和國家仍然提倡並且致力於集體主義,也就是“社會主義”。但是企業的自主權和更多的自由市場,如農業的責任制那樣,大大地增強了生產的刺激力。在富裕的農民經濟在農村興起的同時,工業企業也大步向前邁進了。工業實行責任制後,權力就更多屬於經理,而不屬於黨委會。國營企業將不再把所有的利潤(以及虧損)都交給政府,而是記到自己的賬上。雖然要支付高額的利潤所得稅,他們仍將餘下的部分投到增添裝置和提高職工福利的服務上去。
舊制度的一個弊端,就是幹部們喜歡彙報建設較快的小廠超額完成計劃的情況,而不願意彙報大廠的情況。政府針對這個弊端制定了附有利息的貸款辦法,而不再一次撥付資金。發放帶利息的貸款是為了鼓勵成本核算,而不在是為了單純追求產量。因為地方政府可以從銷售產品的收人中徵稅,所以它們願意投資於利潤較多的消費品工業,而不願投資於利潤較少的交通運輸和重工業。有一個時期,地方政府生產全國鋼鐵的2/5和水泥的2 /3 。為了增加利潤,提高工業如礦冶和電信的生產力,中央計劃工作者訂出了一種抓“重點”的制度,動員有關的政府部門特別努力去完成。
允許地方工廠將它們的利潤留成,這種新的刺激辦法產生的效果之一,是使相當多的基建專案從中央政府的預算劃歸地方政府機構處理。現在發現,基建專案不能都由中央統管。過去那種不管專案完成情況如何均是一次性撥款的辦法已改為由基建公司投標,中標者負責去弄一切需用的原料。
這樣一來,1908 年以後,力量的平衡就擺回到:( l )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和吸引外國投資;( 2 )因此,外貿本來就比較活躍的沿海城市進一步振興起來;( 3 )重點在於發展消費品工業和發揮地方的首創性,使經濟工作不完全由中央控制。各省和地方政府有了機會以後,它們很快發展起消費商品的輕工業生產來滿足市場需要,但是物價結構仍由中央控制,並沒有按市場規律完全自由浮動。但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競爭,不僅造成輕工業的大量擴張,也帶來許多副作用。如基本供應品的短缺,勞動成本的提高,一個地區封鎖另一個地區產品在它的地區銷售以及中央政府財政收人減少,從而影響運輸線路、水電站和礦冶方面的建設。一般說來,與這種擴張伴隨而來的似乎是大量合法和非法的官辦企業,而不一定能提高效益和勞動生產率。
研究當前工業的發展,不屬於歷史學者的職業範圍。在這裡如果裝模作樣公佈扮世紀功年代中國的生產和貿易數字,只會降低我們論述的可信性。在不和《 中國商業週刊》 競爭的情況下,讓我只指出一個增長的指數,這就是銀行業務的分散化以幫助信貸的擴張。1949 年以前,中國政府的財政一般說來是非集中化的。與此相反,加世紀父年代人民銀行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嚴格控制鈔票發行和信貸.它也限制外匯和國際貿易,儲蓄和商業資金都是高度集中管理的。
1908 年鄧小平的改革給了私營企業和市場經濟一定的活動範圍,信貸需要大加擴張,這就導致了銀行系統的非集中化。中國人民銀行變成好幾個專業銀行的中央政策制定者和監督者,這些專業銀行分別管著工業和商業、外匯、國際投資、農業、保險以及基建等。人民銀行和它的附屬機構不再負責撥款,而發放貸款時可以自己制定利率,以鼓勵效益。這個做法是為了控制人員的任用以及不讓官僚機構的地方政治勢力任意做出決定。但是官僚主義組織機構的規模本身已經成為一大問題。例如專管基建的銀行有2700 個分支行,職工有46700人;工商銀行有3000多個分支行,職工達30 萬人。後者不僅負責向工商企業貸款作流動資金,而且還鼓勵工廠裝置的技術更新,以提高產品和效率。工業的財務經營還藉助於發行股票,這就意味著中國將設立一個證券交易所。
用歷史的眼光看鄧的改革
從一個政策的極端到另一個政策的極端,這種搖擺是中國的一種特徵。例如,在毛澤東主義的運動時代裡,有時候採取一種路線造成了過火的影響,然後又透過一個新的運動,加以改正。你也可以看到,有時候動員搞社會革命,有時候又要鞏固經濟發展。在一個革命和變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