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3/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北方會議”路線破產的同時,他在黑土地上的使命差不多也就結束了。歷史讓他在這個時候走上這個崗位,他只能按照“北方會議”的精神行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這是他的悲劇,當然更是最早抗戰的東北共產黨人的悲劇。
趙尚志是曾經表示了異議的,但他並不認為“北方會議”精神是錯誤的,而是認為省委不瞭解下邊的具體情況。用我們今天習慣的、易於理解的話講,是省委官僚了,瞎指揮,而且聽不進下邊的正確意見。
省委親自提議將磐石游擊隊改稱紅32軍東北游擊隊,下邊反倒起了個鬍子字號“五洋”。楊靖宇作為省委巡視員到了磐石,毫不遲疑地將其改編為紅32軍南滿游擊隊。
而經過楊靖宇改組的磐石中心縣委,則在1933年1月28日給省委的信中說:“關於游擊隊領導上的錯誤,指出以後轉變策略,向地主豪紳猛烈進攻。”
“橫壟地拉磙子——一步一個坎”,莊稼人常掛在嘴上的這句歇後語,應該是各地黨和游擊隊再僕再起的寫照。而以磐石黨和群眾的基礎,又有省委的大力幫助,卻也邁不過“北方會議”這個坎——楊靖宇也是一樣。
後來有“南楊北趙”之譽的趙尚志,是羅登賢派下去的最後一位軍委書記,楊靖宇則是新省委派下去的第一位軍委書記。“北趙”到巴彥游擊隊後,炎炎夏日,卻是北方會議的寒流滾滾。“南楊”去磐石游擊隊時,凜冽嚴冬,迎面而來的卻是統一戰線的暖暖和風。這就是造化的不同。但是,倘非如此,面對現實,要楊靖宇把拿不到現實中去的口號變成現實,他也會變通的。
1932年11月2日,即楊靖宇動身去磐石、海龍巡視的當天,滿洲省委在給中央的一篇報告中,這樣評價楊靖宇:“這個同志,政治上在滿表現得最堅決的。”
紅32軍南滿游擊隊政委
楊靖宇是1932年11月到磐石巡視的。他不知道磐石游擊隊已經脫離“常佔隊”,當然也就不知道拉出去前曾將“常佔隊”一個分隊繳械,還殺了6個好像跟共產黨、游擊隊天生就不共戴天的鬍子。當他扮成個收山貨的“老客”(生意炫)和省委交通員老劉在磐石縣煙筒山附近找到“常佔隊”後,那還有個好?立即被綁了起來。
聽明原委,楊靖宇笑了:人死不能復生,這個沒轍了。至於那槍嘛,只要俺見到游擊隊,保證如數奉還。可你要是殺了俺,還和游擊隊打冤家,那就什麼也別指望了。老年古話講,“冤家宜解不宜結”,更不用說眼下日本子佔了咱們的東三省了。游擊隊有毛病,可他們是真打日本子,這話俺不說你也知道。不能合綹子,那聯手打日本子還不行嗎?你殺俺,俺殺你,咱們中國人自己殺來殺去,高興、得利的是誰?你還嫌日本子殺的中國人少嗎?
“常佔隊”首領穆連山也是條漢子。倘是那種見了繩子和槍就哆嗦的主兒,再有幾個,八九也是沒命了。見楊靖宇面不改色,穆連山先生幾分敬意,再聽侃侃而談挺有道理,當即鬆綁,藍瓷大海碗倒上酒,兩個人交上朋友了。
這是楊靖宇第一次見識東北鬍子,想必印象深刻。
離開“常佔隊”,又讓一幫叫“護國軍”的鬍子抓住了,說他是日本人派來的偵探,又一番口舌,才得脫險。
從“常佔隊”拉出來後,游擊隊內部產生分歧。有的認為咱們是磐石游擊隊,歸中心縣委領導,不能離開磐石。多數人認為黨組織都上山了,指望不上了,“常佔隊”還找咱們報仇,這地方待不得了,應該去東滿,東滿不行就去蘇聯。少數服從多數,就向東滿進發。11月中旬,到達樺甸、永吉交界的常山屯,大雪飄飄,天地皆白,衣食無著,走不下去了,悲觀失望,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楊靖宇來了。
夜深了,楊靖宇還在跟大家談話。他指著掛在牆上的油燈,說咱們游擊隊就像這盞燈,沒碗不能盛油,有碗還得有油。大家夥兒差不離都是磐石人,土生土長,人熟地熟,這不就是有碗有油了嗎?縣委活動困難,這是實情,可黨組織還在,還是咱們的靠山、主心骨、燈芯,能給咱照亮呀!
這位大個子省委特派員,那臉上的笑意讓人感到溫暖、踏實,那道理聽著也挺實在、順溜,再說“常佔隊”也不是冤家對頭了。
楊靖宇到磐石時,是負有特殊使命的。省委認為磐石“現在的問題,不是下級同志與戰鬥員的問題,而是如何改造這一領導機關,從縣委到隊伍中的領導者,來一個徹底的改造”。
游擊隊回到磐石後,楊靖宇整頓隊伍,由孟傑民任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