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讀儒家經籍觀想,也無法讓國家強大,無法讓百姓日用富足。
世間能以觀想悟道的聖人,只有那麼一兩個,不是人人都能做聖人。
作者有話要說:以前以為中庸是難得糊塗。明白了中庸,才知道要做到中庸可真難。後世能做到中庸的估計只有一個周。
☆、稷下論學(十)
二程的洛學想將人人都養成聖人;從道德教化來講;這個目標定得沒錯。
但是,沒有考慮到人性。
名可秀認為,必須將人性與天性分開,人性是人性,天性是天性。
《中庸》的第一句話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性的來源,自然的稟賦;這個就是“性”。
這個“性”就是天性。
人的天性是純淨的,就如一張白紙,可以說是至真;因為沒有虛假;可以說是至善;因為沒有邪惡;可以說是至美,因為沒有不美。
所以,孔子認為,人的天性是乾淨的。
名可秀認同孔子的看法。
那麼人性呢?
孔子之後的儒家在“人性”上分為兩派,一派是孟子派,認為:人性本來是至善的,不壞的;壞是後天搞壞的。另一派則是荀子派,認為人性是惡的。
二程是性善派,從性善派的這個思想來看《中庸》:“天命之謂性”,這個性是本來乾淨的、純潔的、善良的、無私的,總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這種解釋不算錯,但是,錯在將這個“天性”等同於“人性”。
於是,孟子等儒家講天人合一,其中之一就是將天性和人性等同,認為:人性後來出現惡,就是脫離了天性,所以要修道德,就是要回歸天性,故謂“天人合一”。
在這一點上,名可秀可以說與孟子性善派的儒家——包括二程在內——就有了分歧。
她論講時道:人的天性是乾淨的,因為乾淨,所以嬰兒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可以是純真的善良,也可以是純真的殘忍。就如天道,視萬物都如芻狗:可以說它是至仁——對萬物一視同仁;也可以說它是至不仁——視人如芻狗。
所以,人的自然稟性如天道,故曰“天性”。
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必要具有人性。
而人性,天然的帶了自私的一面。因為是人性,對草木動物就不可能如人一樣。比如為了保護樹木的生命,而不允許窮苦百姓伐木為薪,這可以叫作有天性,但是不講人性了。
儒家如果不承認人性的私,硬要將人性還原成天性,那麼天性之下,萬物皆同,人類你不能去殺猛獸啊,那與天性相悖啊,恐怕人類沒法生存了。人人都飛昇成為天道嗎?或者大家都成為割肉飼鷹的佛祖?
學子們都笑起來。
“讓人們都回到這樣的天性,可能嗎?”名可秀問。
學子們紛紛搖頭。
況且,天性也不是那麼好的——名可秀舉例道:嬰兒餓了張嘴就要吃,它不會剋制,也不會體恤母親有沒有奶,因為這是出自身體本能的自然稟性,這是天性。只有後天教以人性,“它”才會成為“他”,知道什麼是體恤,什麼是孝道,也才成為了人。
因此,如果在人性和天性上立論不正確,將人性等同於天性,也就是說世界觀已經錯了,後面闡發出的方法論也只會把人引向謬路——一條不可能達到終點的謬途。
那麼,什麼是“率性之謂道”呢?
名可秀繼續往下講。
“率”讀“索”音,古字義是“直”。“率性”就是直道而行,不歪曲。直,也是直心。什麼是直心?就是沒有加壞的觀念汙染的,是純潔的、天然的,這個就是道。依從人性中的至善之心而行,這就是道。
《三字經》中首句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是指人性,不是指天性。
我們講性無善惡論,是指天性。天性是自然稟性,乾淨的。可以說天性是至善的,因為沒有惡;也可以說天性是無善的,因為沒有善的概念。
但是身為人,人性之初是至善的。因為這是人類最初的美好,也是人效能夠構建的基石。所以,人之初,必須善——這是人性的要求。
故,《中庸》說“率性之謂道”,意思就是:不加上後天的心思,不加上後天的染汙,直道而行,這就合於道了。也就是合於人性之初的至善了。
但是,人往往不可能做到。
人生下來,有後天家庭的教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