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且,交趾源於華夏,越族人的姓氏也是從炎黃二氏族的姓氏分支演化而來,如交趾四個王朝的皇族姓氏“吳、丁、黎、李”,就是華夏百家姓之一。解析《百家姓》中每個姓的歷史,就是讓人們明瞭姓氏的起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宗”,增強交趾人迴歸華夏的認同感。
按照安南路的教化綱略,所有官學,不論州學、縣學,蒙學、小學還是大學,開學就要讀“三百千”,做到人人會讀,個個能背。至於家館和塾師設館,在州縣官學開學之後,所有私塾的塾師,都必須到當地的縣學或州學免費學習“三百千”,考試合格後,授予蒙學塾師印歷,才有坐館教授蒙學的資格,否則就是“無證教學”,按大宋朝廷尚在試行的《教諭資格律》定罪。
“新地有新地的好處,少了很多拘束,”衛希顏對陳如瑛道,“譬如試行之法,在這裡就可試行之法就可大行其道了。還有未行之法,也可作為試點,便宜而行。”她清涼的笑意裡透著幾分狡黠。這種“便宜行事”,曾經任過華宋州長官的李易,無疑是體會最深刻的,而這位已被衛希顏內定為安南經略司副經略使兼提舉學事的安南高官,在以後的履政中也是最能把握“便宜行事”之精髓的一位——陳如瑛認為,安南教化取得如此成就,李順之當居首功。
事實上,除了學政外,安南路還採用了其他手段加強文明的滲透。
比如,在新建的交州城內,四面的內城牆上都刻著《三字經》的全文,分別用小篆、隸、行、楷四種書體,均由大宋名家書寫,工匠鐫刻而成。吸引了無數小民百姓跑到城牆下看稀奇。若看到其中有認得的字就很得意了,如果能連著念出一兩句來就更有面子了,那些大字不識的就頗感沒面,覺著無論如何也要識得兩句才好。相比普通百姓,更被吸引的是那些愛好書法的文人,成日價流連於城牆之下,架著書板臨摹,往往痴迷忘返,成為交州城內的一大風景。甚至有文人僱身手靈活的“高手”,夜裡爬上城牆拓印書體,被巡城的官兵抓住也屢禁不止,成了交州城民一大笑談。之後,交州文林中又颳起了一股學小篆的熱潮,起因於安南經略司在西城篆牆下舉辦的一場書法交流會,那些自詡知識淵博的越族文士,看著滿牆的篆字都傻眼了,儘管小篆不是交趾國的官方文體,但自詡源出“中華”的貴族文人們著實丟了把面子。
又比如,安南經略司在交州官衙外面的廣場上,官府佈告欄對面,建了一座白色大理石雕牆,雕刻的是一棵高達三丈的巨樹,刻名為“華夏姓氏源流樹”。
這棵大樹的根部刻著“伏羲女媧—風姓”,代表華夏之祖。這體現了安南路的“便宜行事”,儘管《百家姓》因“女媧”之爭編修版沒能得到透過,但“姓氏樹”即使被朝廷知道,經略司也能用話圓過去。當然,主持其事的李易也因此被安南官員認定為鐵板釘釘的衛黨。不過,如今的朝局,成為“衛黨”是令人豔羨之事,沒見先帝都被鬥倒了麼?衛黨可是勢大啊,不知有多少人暗裡羨慕嫉妒李易的好運,衛國師不是那麼容易攀附的。
但說大樹之上是一條大枝椏,代表“炎帝—姜姓”,枝椏上有樹葉,有分枝。每一片樹葉都代表姜姓的一個分支姓氏或演化姓氏,每一個小枝條則代表大分支中演化出的小分支。“炎帝—姜姓”之上是大樹主幹,代表“黃帝—姬姓”,伸出十二枝椏,分別為黃帝之子的賜姓。十二枝椏又分出眾多的小枝條,代表分支姓氏。如夏、商、周的祖先都是黃帝的後裔,其中周承姬姓,周武王封十五弟姬公高於畢地,便以“畢”為氏;畢公高之孫在畢國亡後受封於魏地,後代便以“魏”為氏;魏氏子孫中又有受封於令狐的,便又分出“令狐”氏。四百多個姓氏便是這般一支分一支地演化而來,由“姓氏樹”表現就很簡單明瞭,只要粗識與自己姓氏相關的幾個姓氏,就能找到姓氏的源頭。即使不識字的,能不好奇嗎?能不關心嗎?若被人問起來支吾不出那太沒臉了,肯定要去“尋根”。石牆下就有值守的衙吏,很熱情地回答詢問。不僅僅是在交州城,在安南路轄治的其他州城和縣城的衙門前,也都以磚牆塗白堊,漆繪“姓氏樹”,雖然不比交州城的理石樹高階大氣,但效果是一樣的。
作者有話要說:年底是折磨別人又被別人折磨的痛並快樂著……
☆、文明之治(三)
安南路擁有一百多個州縣;但除了交州是全境統治外,另外五十八個州屬於大宋朝廷直接轄治的區域都只有州治所在的一縣之地,所需的官吏自是大幅減少;但再小的衙門也需人手;雖然配置州縣的品級官員不多;但沒品級的胥吏卻不算少。有品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