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放,但還是相對寬容的,對女子貞潔不像明清那麼看重。否則被金人擄去j□j的韋賢妃早就羞憤自盡,或者“被殉節”了,哪還能安穩回朝做太后?而“女慕淑賢”、“夫唱婦偕”與大宋士大夫們普遍認同的“女德”也並不相悖,一個家族的主母最重要的是賢德,既能安定後院,又能輔助丈夫繁盛家族,而不是一味的順從丈夫,尤其當丈夫不具備才德時,更需要有“賢內助”教夫教子,才是家族之幸。
相較於《千字文》修改之多,《百家姓》的編修比較簡單,僅僅是在“趙錢孫李”的首句之前增加了兩句——“伏羲女媧,神農軒轅”。這是上古四氏,華夏族的四大始祖,伏羲氏和女媧氏都是燧人氏的分支,這兩個氏族的男女首領聯姻,始創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立家姓宗族之始;神農氏是指炎帝的氏族,軒轅氏則是黃帝的氏族。因炎黃二族分支、演化出來的姓氏即先秦百家姓氏。故,“伏羲女媧,神農軒轅”乃華夏姓氏的起源,放入《百家姓》之首有溯祖之意義。但列入女媧引起了很大爭議,雖然《史記》將其列入上古三皇,乃華夏祖先之一,但儒生們很難接受將女子的氏列入百姓之首,在報紙上吵得天翻地覆,贊同的少,反對的多。
儒生們為什麼反對這麼大呢?
因為姓氏代表了父系宗族。
最初,即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不是統稱,而是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姓代表的是血統,統其祖考之所出。氏是姓的分支,別其子孫之所分(與代表氏族稱號的氏不同),比如《百家姓》中的“齊”姓就是從“姜”姓分支出來的氏。而《百家姓》中超過九成的姓都是先秦時代的“氏”,並且多數是從“姜、姬、姞、姚、姒、媯、嬴、妘”這上古八姓中分支演化而來。
“姓表徵了起源於母系血統,氏則從父系而名。”名可秀這句話點破了儒生們反對女媧列入祖姓的根源,因為女媧氏是母系姓氏,這與宗族姓氏傳承於父系是完全相悖的,當然不能接受。
因為反對之聲過大,這使《百家姓》的編修還未付梓就已鬧得沸沸揚揚。無論結局如何,對始作俑者的名可秀而言,目的已達成了一半,至少播下了一枚種子。
由於有《百家姓》在前面吸引火力,加之《千字文》的修訂爭議不大,很快透過,頒印天下,原《千字文》被詔止禁學,各私學和書肆中的舊《千字文》均被回收。一部舊本可換兩部新本,書商和私塾都沒意見,學童可用舊書換新書也無損失,新版《千字文》很快得到普及,民間舊本漸漸只能在收藏家的書閣中見到了。
至於《百家姓》的編修則因儒生意見太大,爭吵了大半年仍未獲得政事堂透過,如今安南路官學用的,仍然是原版《百家姓》。
衛希顏為何要重新起用越族夫子?蓋因安南路多達一百多所官學,要想在短期內全部配上大宋教諭不現實,而官學不可因缺夫子停學太久,此種景況下,起用越族夫子就很必要了。
當然,要擇而用之,對大宋懷有仇恨之心的不能用,沒有德行的不能用,學識不行的也不能用——考核的內容即大宋的“三百千”。
用這些越族夫子接受“三百千”的教育後再來教學“三百千”,難度不高,畢竟只是蒙學課本,而且教學本都有詳細註釋,偏難字都有同音字標聲韻,只要照本宣科,就不會出現誤讀誤解的情況;想故意歪解也不容易,若被隨時巡查的督學發現,不僅前途沒了還要入罪,敢拿身家冒險的是少數。
衛希顏以“三百千”為始並非一時主意,早在打下華宋州後名可秀就定下了《以夷入夏教化方略》,經過華宋、瑞宋二州的施行、修改,已經比較成熟了,如今在安南路使用當然是駕輕就熟。
而推行“三百千”的意義不僅僅是推廣漢字語言,更重要的是,以文字教化滲透文明和價值觀。
如《三字經》中蘊含了儒家的仁、義、信、勇、智、禮和孝悌,又宣揚了從上古到唐宋,華夏萬年的悠久歷史,而悠久的歷史就意味著文明底蘊的深厚,對文明底蘊淺的民族必然產生拉引力。
又如《千字文》中也同樣蘊含了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以及華夏山川的壯麗描述,隨著學子的唸誦,天長日久下去,便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並讓學子對華夏壯麗山河產生嚮往,無形中增強向心力。
《百家姓》沒有文理,但它匯聚的不是一般的漢字,而是作姓氏用的漢字,這就不同了。以家族為中心、視血緣區別親疏,正是儒家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教之以《百家姓》,就是樹立儒家的這種價值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