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身為臨安府尹,朱蹕要做的事很多,除了安排伕役清掃街道積雪、保障道路交通之外,會同武安軍援救因房屋倒塌而困於內的民戶是首要重任,之後便省不了派人登記受災民戶的簿冊和受災景況,安排戶曹發放救濟錢糧,造粥棚放粥,建臨時棚屋區安置災戶,構劃受災民屋重建……這些事僅靠臨安府一個衙門顯然辦不了,須得會同戶部、工部、司農寺、武安軍等衙署一起措置,其間便少不了協調週轉的心力,累人又累心——京府長官這個位置不是這麼好坐的。
所幸朱蹕“上頭有人”——在京朝官眼中,這位臨安府尹是丁相公一手拔擢起來的親信,無論六部還是諸司衙門,都是給幾分面子的——協調安置起一應濟災事宜來倒也順利,沒有遇到多少人為阻礙,最煩心的倒是接踵而至的新城遷戶事宜。
臨安還是杭州的時候,就是東南最富之州,朝廷南渡時城內已有三四十萬人口,至北民南遷,又立都於地,才只五年,人口便已增至六十萬,使這座原本廣闊的南越舊都便顯得逼仄起來。如是,便顯露出諸多問題,尤為嚴重的就是防火和交通——
《西湖時報》曾刊文道:“……今京城人戶稠密,屋宇接棟,寸尺不空,一屋著火,則牽連數十屋,危之大矣。而居屋侵道,巷陌壅塞,宵小多匿於其間,行不法事。而居屋侵道,街道狹小,車馬不堪於行,來往不利。……如是,煙火、盜賊、交通三不利,京城安寧乎?……”
這篇文章說出了京城士庶的心聲。臨安府很快呈本政事堂,建議擴建外城,以解決人戶繁多帶來的問題。這個奏本恰與工部擴建京城的心思合拍,工部參政朱震大力支援,同時提上工部奏本。明顯的,臨安府和工部事先就已“勾搭”上了。政事堂堂議後,下令擴建北部外城,也只能向北部擴建了——京城西鄰西湖,南鄰鳳凰山,東鄰錢塘江,只有北城外接的是平原,可以往外擴建。
不過,往外擴修一道城牆雖非難事,但將坊郭戶往新城遷移卻非易事,若措置不妥便會生出民怨民憤。政事堂磋商後,決定先遷移出部分不適合安置在內城的衙司,包括——
禮部下轄的太學、國子監、貢院、蕃學,宗正寺下轄的宗學,太醫局下轄的醫學,翰林院書藝局和畫藝局所置的書學、畫學,司天監設立的算學,臨安府下轄的府學、小學,兵部轄屬的太僕寺,工部轄屬的將作監和部分司作,司農寺轄屬的京畿常平倉,以及軍器監、少府監等。
上述學校和官署遷置外城後,按職能統一規置在文教坊和官署坊。
遷移後,內城騰出不少空間,一部分用來闢寬街道,一部分留作它用。但僅僅遷出一些衙署仍然沒有解決京城人戶稠密、巷陌壅塞的弊病,只是略緩解了道路交通的阻滯。政事堂便將目光投向了北內城的貧戶坊巷——每年冬月都有貧戶受大雪塌房之難,重建正好遷置。
政事堂便在入冬前給臨安府下了一道堂令,著令將今冬的雪災戶遷到北外城的平戶坊巷區安置。但今年的雪降比前幾年都要厲害,受災的民戶不下千計,有些甚至是整條巷子的屋子都塌了——多發生在貧困戶居住的窄巷。政事堂便又下了道令給臨安府——凡是受災的平戶巷內的居民無論塌房與否,都統一遷置北外城。
在政事堂看來,這正是遷移人戶的好時機,但具體著落到臨安府頭上,卻不是樁輕鬆的活兒。那些房屋塌了的居戶倒罷了,有官府出錢建新屋,即使不甘心遷到外城也沒得選擇,又聽衙差說外城的新屋都是結實的土牆瓦頂房,那份不甘不願便化為烏有;但是整個遷移的平戶巷內,不乏家裡有些資財、本就住著瓦房的人戶,自然不樂意遷出內城,難免怨言,或是撒潑,或是賴著不走的……上戶催搬的衙差事後也叫苦不迭。
朱蹕索性將這些房屋完好的人戶搬遷挪到明春以後,反正官府之前在外城平戶巷搭建的安居屋不足以安置所有受災戶,還有一半人戶住在外城臨時搭建的棚屋裡,而新的安居屋須得等到明年開春後才能打土坯,到牆體晾乾、搭梁鋪瓦能住進人至少是三月以後了。
朱蹕騎馬行在清完積雪的街道上,心裡思量著這些事,估算直到明年春夏季,恐怕都松活不了。這日雪已經停了,馬蹄聲敲打在雪水溼潤的青灰色道上,發出“踏滋,踏滋”不疾不緩的聲音。朱蹕聽著這徐徐從容的蹄聲,心裡因那些事而起的煩躁漸漸地安寧下來。
他身後兩騎是臨安府戶曹參軍和學正,還有七八名衙役跑步跟在後面。一路行到北城,出了餘杭門就是新建的北外城。一行人徑直往文教坊西學區而去,視察府學和小學的景況。未時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