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眾官一愕,就在尋思之際,衛希顏已打馬而去。
趙開看了一眼李光、胡松年,暗想:“為政之本當為民”,國師是否暗指若南北利益對立而損西川時,西川處政當以西川之民為慮?想到這,他目光不由微微閃爍。
作者有話要說:注:
張元、吳昊是二人投夏後改的名,原為何名,已無可考了。
小衛同學終於要回去了……
206
206、別頭之罷 。。。
又是一年中秋,京城臨安分外熱鬧。今年的中秋又與往年不同,市井的熱鬧中又添了不少書香墨氣,蓋因南朝的首度進士科秋闈即放試於今日。
建炎立朝以來,已先後開了武舉和制舉,但被讀書人視為科舉首重的進士科卻是今歲方開。按制,進士科分州試(解試)、省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試即在八月十五開試,俗稱“秋闈”。因而今年的中秋,京屬諸縣的應舉士人均集於錢塘門外的本州貢院應試,州學和太學生在禮部貢院赴解試,宰執、侍從、在朝文武官員的子侄也一應安排在禮部貢院應試,而不是往常的國子監。
這一應試地點的變化絕不是一樁小事,它意味著朝廷取締了自仁宗朝以來的科舉“別頭試”。
所謂“別頭試”,是指對官員子弟及親屬單獨進行考試——在地方由轉運司對地方官員的親屬、門客等單獨進行解試,在京城則由國子監對中央各級官員子弟進行的解試,其初衷是防範官員利用手中權力在科場營私舞弊,因此,公開給予官員子弟一定的應舉特權。
然而,實際上,“別頭試”卻逐漸演變成為朝廷對官員親屬的照顧和恩惠,繼而演變為科舉一大弊。
其肇端在於“別頭試”的錄取比例遠遠高於普通舉子參加的解試,普通士子為百中取一,而“別頭試”初時為百中取三十,至後雖有減抑,也是七人取一人,為普通士子中舉率的十五倍。正因錄取名額多,所以鑽營者眾。
以往,每逢秋闈之前,有權有錢者便暗中運作,有錢的行賄,有“關係”的四處託人,偽造戶籍、假冒親屬關係或門客,使不符合條件的舉子具備官定“別頭試”的資格,這種現象在仁宗朝後相當普遍。
更有甚者,很多官員從“別頭試”中收受豐厚賄賂。按朝廷慣例,地方官任職須“避親避籍”——不能在籍貫所在地或有親屬的地方任職——因此他們在當地並無多少親戚,卻擁有“別頭試”推薦親屬、門客的特權,對多數官員而言,自然不會放棄朝廷賦予的權利,於是便將“別頭試”的資格賣給有錢人。
還有不少官員明目張膽的公然作弊,引起了當地普通舉子的強烈不滿。譬如趙佶大觀年間,衡州就有六十三名舉子頂偽籍赴“別頭試”,被相識的舉子揭發,科考場屋喧鬧揪打,舉子群情激憤,險些出了人命,將這事一直鬧到禮部,方平息了下去。
宋之意在《論科舉革弊之罷別頭試奏議》中道:“科考之弊,莫甚於別頭試……一則,舉子為赴別頭試,或行賄,或請託,改換鄉貫,詭冒宗支,不計手段……舉子皆無心學問,挖空心思鑽營人事,疏通關節,以‘別頭試’為入
206、別頭之罷 。。。
仕之終南捷徑……壞學子心術,敗士子之風,莫此為甚。且此輩入仕為官,必為官場蠹蟲,致使吏治腐敗……二則,官員以此受賄,不僅腐化官風,且敗壞國朝科考取士之公正,為害猶甚。”
禮部侍郎這份上疏在朝中立時引起了爭議。有支援的——如朱敦儒、胡安國這類清望官員,也有激烈反對的。因罷“別頭試”即意味著官員的親屬、門客失去了便捷的科舉入仕之途,自然引來如潮的反對之聲,說:朝廷開“別頭試”是優厚士大夫之舉,罷了此試即寒了士大夫之心,不利於朝廷穩定。
宋之意當廷駁道:國朝待士大夫之優厚前所未有,僅官員的俸祿和給養貼補就遠高於唐朝盛世;且朝廷已廣開制舉,官員子弟不能中進士尚可應制舉,仕途並不因罷別頭試而狹。
反對的官員因關涉切身利益,自不會因禮部侍郎的駁斥而後退,雙方滔滔之辯聽得趙構頭痛。從心底來說,心懷收復“故土”之志的皇帝自然是贊同革除舊弊,但反對官員之多也讓年輕的皇帝心懷凜然,尤其不少地方官憤言“別頭試不可廢”,這讓皇帝不得不顧忌著他的決斷。
然而,和金殿上的這位年輕至尊相比,此事的幕後發起者顯然更具備權謀上的大膽和政治魄力,對於以時論推動朝堂的手段名可秀更是已玩得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