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境界,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教育根基的不同。不應該把分數作為教育的根基。
針對這樣的教育現實,我們再來審視長春某校的分數改革,就會發現一些不同以往的意義。“貸分制”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和發揮空間,而且堅持了自願原則。這沒有傷害到任何學生的利益,也不可能讓孩子產生惰性。因為可貸分值最高不得超過10分,還貸時還要“連本帶息”,這壓力夠大的了。但我覺得像本校老師所說“貸分可以培養責任與誠信意識”也有點誇大其詞,而且雙倍還貸“太黑了”,如果學生下次還不起怎麼辦?是不就更打擊自尊心了。如果考試分數的核心地位不可動搖,那麼貸不貸分也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這項改革有一點很值得稱道,就是對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進行量化評估。如果真正體現學生創新等素質的指標,能夠逐步納入分數評價體系,並且影響學生的升學深造,那麼“分數”這個概念才能變得越來越科學。
毫無疑問,現行的分數教育傷害了學生的人格發育,因為這個“分數命根”甚至決定了學生地位和心理的尊卑。成績優異的學生畢竟是極少數,這種教育模式對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對成績差的孩子構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不利於他們的人格成長。
對這種分數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不過要真正動搖“分數命根”的根基,光靠一個“貸分制”可不成。歸根結底要靠教育大環境的改良,教改需要“動點真格的”。0629(原載《瀋陽今報》)
面對早戀,這樣的好老師令人感動
北京171中學年輕女班主任張琳,讓有早戀傾向的男女同學坐在一起,並告訴他們應該為自己負責。這種嶄新的教育方式已經“護送”了三對這樣的少年度過高中時光。張琳關於這方面的論文也被學校推薦到專門的研討會上。當然,這種“尊重教育”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瞭解張琳老師的具體教育過程之後,我覺得這樣的好老師令人感動。她感動我們的地方不在於排座位的方式,而在於她對學生的理解和信任。她是從一種人性的角度去體察和關愛學生的身心發育,尊重和呵護孩子的人格成長。當一位老師能夠給予學生這樣一種平視的師愛,她真的可以引為孩子們的知己了。
理解她的這種與眾不同然而頗具成效的師愛,首先我們不能誤讀她的教育方式。她並沒有鼓勵早戀,更不曾打擊早戀,而是在恰當地引導。鼓勵或者打擊早戀肯定都是不妥的,會容易傷害孩子。張琳老師尊重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只有從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出發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
孩子的成長有不同的階段,分別會有各自的特點,在異性同學交往當中也是如此。高中生渴望異性交往,這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有些男女生之間產生朦朧的好感,的確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師長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甚至視為洪水猛獸。過分地重視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弄假成真誤導了孩子的正常交往。而像張琳老師這樣的開明態度是非常可取的。對待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採取更為自然的方式,不要陷孩子於尷尬的困境甚至刺傷他們的尊嚴,否則後果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而且,相信孩子,培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自主意識,是一種更為迫切和重要的教育。
我們當前的教育還是非常缺乏這種開明態度的,很多時候對孩子缺乏起碼的理解和尊重。動輒設定重重障礙企圖扼殺這種人性和天性,甚至拿孩子做反面教材等等,真的令人悲哀。比如什麼男女分班防範早戀,專門開設男子高中,這樣偏激的教育註定是失敗的。因為它不從孩子的天性出發,在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發育需要異性交往的時候,教育者卻要禁止和扼殺,嚴重地會導致孩子人格和心理的畸形。身心的健康成長需要人性的呵護和滋養。
正因如此,我們更有理由為張琳老師而感動。她真正地尊重和理解了孩子,其可貴就在於,這是一種平等的愛而非俯視的愛。俯視孩子的教育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不可能真正被孩子接受。我們肯定張琳老師的這種“尊重教育”是重在實質,而不是簡單模仿和照搬。我們的教育可以不必都去這樣排座位,但卻必須給予孩子充滿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不要違背和扼殺孩子的心理需求與美好天性,並信任孩子,使他們學會對自己負責。讓我們的教育因為師生之間的真誠理解和尊重而充滿感動。1227(原載《光明日報》)
關鍵在於“管教”出了問題
青島一位中學教師投書《青島晚報》,認為當今學生不缺溝通、不乏激勵,少的是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