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2/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國防科工委不再歸口管理核、航空、兵器、航天工業部的全面業務工作,改由國務院統一規劃、組織和管理。
……
三、這四個軍工部都按照中央的決定,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
……
另外,也可考慮,將核工業部(二機部)、航天工業部(七機部)……同目前一樣,仍由國防科工委歸口管理。
檔案的詳細內容就不一一引用了。不難看出,上述的這最後一句,把核工業部和航天部留下,是根據小平同志最後出面擺平時的意見提出的。
父親於12月26日在這份檔案上批示:
趙總理:“楊副主席要我請示你有何指示,以便軍委常務會議研究。對此建議,遵你曾對我指示的原則,我說明如下幾點意見。……其另外項,可不必要。雖鄧主席提出‘除二、七機部外’。”
不難看出,他的用詞極為恭敬,不是批評過他是個“惹不起的人嗎”?但他還是挺倔的。我又不是要飯的!要拿就一起拿過去吧,何必遮遮掩掩的,這樣倒也乾淨利落,又不是我個人的財產!
趙紫陽12月27日批示:同意愛萍同志所批各點。
這份報告,可以證明,軍工體制改革的決心,以及改革的方向和總體思路,是中央最高層決定的。和以往不同的是,本著不爭論的原則,事先並沒有聽取國防工業系統的意見。國防科工委只是根據總的意圖,提交了貫徹落實的具體方案。把二、七機部也一併划過去,是父親最後的意見。
父親晚年回憶時說:
“80年代初,我遇到的問題是,開始改革開放了,全力發展國民經濟。國防工業系統,軍工產品需求量減少了,研究、生產部門過剩了,除二、七機部還有事幹以外,搞常規武器的力量一下子都閒下來了。整個經濟有困難,要靠自己。王震同志是最早提出‘找米下鍋’的,試了以後,這個辦法不行。我提出,軍工企業搞民品,一定要在國務院的統一規劃下進行,統一計劃、統一安排。但他們那時認識不到這股力量,把國防工業只視為包袱。核電站的那次吵架就發生在這個時候。但兩年後,我們自己搞起來了,民品和軍貿都起來了,他們這才發現國防科技力量確實有優勢。但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一股腦地搬了過去,把這些部門通通轉向搞民品,武器裝備也不管了。直到現在,也沒有把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納入國家統一規劃。
“由於國務院把國防工業的幾個部,也搞成了像民用部門那樣的經營型性質。這就出現了新的矛盾。例如六機部改成船舶工業總公司後,海軍要船,雙方就只能討價還價。我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意見,就我國目前的體制和現狀看,武器裝備不具備採取一般商品的市場經營條件。尤其是戰略武器和重大研製專案,只能是國家行為。
“我看到這樣的言論,認為國防尖端科技與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現狀不協調,是畸形發展。這是不對的,我說是特形。國防科技的領先不是壞事,正是我們的強項。問題在於,應該如何透過國防科技推動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不是限制它、削弱它,甚至是取消它。”
父親自1956年起,到他1987年退休,在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工業的領導崗位上,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幹了30年,實際上是32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步槍到原子彈,從步兵武器到太空武器,伴隨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在他晚年,我曾就我國軍事科技工業如何面對新的時代的發展這一話題,和他有過無數次交流。其實,在一個新事物面前,許多決策未必一開始就十全十美,許多真知灼見也未必一開始就被認同。中央的態度是“摸著石頭過河”,有了問題,改過來就是了。今天,這一切已成往事,父親當年關於國防工業改革發展的思想,我不忍被時間的長河所湮沒,還是記錄整理了下來,提供給關心我國國防事業的朋友們。或許多少還有一些參考的價值。
國防工業要不要改革?父親認為,當然要!但怎麼個改法要從國情出發。美國搞的是市場,蘇聯搞的是計劃,我們是沿襲的蘇聯。在冷戰中,蘇聯垮了,但是不是因此就轉而走美國的路?
80年代初,國防科技工業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是規模過大、戰線過長的問題;是國家無力支援軍工這個龐然大物的問題;是軍事科技優勢和生產能力沒有及時轉化為民用的問題。企業轉制和市場化是個慢功,市場經濟要的是規範、健康的市場,這不是一朝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