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頁)
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熱衷。傳播這些爆炸新聞時給人們帶來的超娛樂快感,是什麼評書戲曲都無法比擬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從乾隆十六年(1751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兩年間,皇帝的全部注意重心都放到了這個偽稿上。他感到無比的冤枉、憤怒和委屈。他像瘋了一樣日夜關注此案,釋出了無數諭旨,度過了無數不眠之夜,命令各地官員,窮追不捨,務必要查出幕後真兇,千刀萬剮,以解此恨。全國各級官員都被動員起來,數千人被捕入獄,全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然而追查了一年多,網越撒越大,牽涉的人越來越多,仍然是一團亂麻,了無頭緒。眼看著這樣下去,除了把偽稿內容更廣泛傳播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乾隆只好匆匆結案,把兩名傳抄過這個稿子的低階武官定為主謀,殺掉了事。
這一事件給了乾隆極為嚴重的心理刺激。抓不到真兇,皇帝就把仇恨轉移到風傳此稿的百姓身上。皇帝想起了韓非子的話,對老百姓來說,最需要的是如畜生一樣不斷地加以鞭策,而不能“養恩愛之心”,因為老百姓是沒有頭腦的。
就在偽稿案沒有偵破之時,又發生了馬朝柱反清案,這是對皇帝信心的另一次重擊。
乾隆十七年四月十八日,兩江總督尹繼善向皇帝密奏,地方官在追查偽稿案時,在湖北東北的大別山區發現了一起聚眾謀反事件。據偵查,有個叫馬朝柱的中年人,自稱有法術,在深山中以燒炭為名,糾集眾人,意圖不法。他還刻了一個大印,內有“統掌山河,普安社稷,即受天命,福祿永昌”字樣,不軌之心灼然可見。
案件上報之後,乾隆十分重視。整個心思都沉浸在偽稿案中的皇帝第一個反應是懷疑馬朝柱就是製造偽稿之人,因此嚴命地方官迅速進剿。馬朝柱隻身逃往四川,只拿獲了馬的母親、妻子和侄子。審訊之下,發現馬朝柱與偽稿案無關,不過此人的威脅並不在偽稿之下。
馬朝柱,安徽霍山人,自幼胸懷大志。自乾隆十二年(1747年)起,他就與霍山白雲庵的正修和尚商量“起大事”、當皇帝。他效仿歷代起義首領,對眾人宣稱自己十六歲時,曾夢到神仙降臨,指點他到某處拜了名師,學得了一身法術,可以撒豆成兵,剪紙為馬。他還宣傳說,“西洋出有幼主,名朱洪錦,系明後裔,有大學士張錫玉,大將吳乘雲,系吳三桂子孫,李榮爵即李開化等,統兵三萬七千為輔”,說自己已經被任命為軍師,如果大家跟隨自己造反,將來都有高官可做。
這些說法讓許多人半信半疑。為了吸引徒眾,馬朝柱想出了許多計策。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他製造了一柄造型奇特的銅劍,悄悄把它藏到樓子石的一個山洞裡,然後對眾宣稱自己夢到神仙賜了自己神劍,並且帶眾人在山洞裡找到了這把劍。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又對大家宣稱,從上天處獲得了一把神奇的撐天扇,用此扇“能行雲霧中,三時可抵西洋。並稱西洋不日起事,興復明朝”。這些裝神弄鬼的把戲十分成功,眾人紛紛相信,交給他銀錢,記名入夥。
當然,戲法也有玩露的時候。為了獎勵手下的骨幹,馬朝柱派人到外地製造了許多“蟒袍”和“冠帶”,分賜自己手下的“官員”,說是西洋之主從空中降下來的。這些“官員”興沖沖領了“蟒袍”回去仔細一看,發現分明是戲班裡唱戲用的,有的上面還寫著裁縫和戲班的名字。這一失誤讓馬朝柱的努力幾乎破產。為了挽回影響,馬朝柱又宣稱西洋主從雲霧中傳來詔書,下降到武漢黃鶴樓。他派人去武漢,果然從黃鶴樓裡取出了百餘道詔書,大講起義後的光輝前景,再次封了大批“官員”,穩住了人心。
經過苦心經營,馬朝柱在各地發展了大量信徒。他又在各地“散札招軍、囤糧制械”,操練刀槍。並且已經派員聯絡安徽霍山、太湖、桐城、亳州(今亳州市),河南商城、開封、南陽,四川峨眉山等地的信徒,互為呼應,並設立四將軍職位,分統各部,約期舉義。地方官率兵入山搜捕時,查抄出軍械三百餘件,硝磺(製造火藥的原料)數百斤;捕獲起義骨幹共二百餘人。
馬朝柱案使乾隆十分震驚。從乾隆十七年四月至十二月的九個月間,他神經一直緊繃,批閱了馬案奏章五十一份,傳下諭旨五十八道,洋洋灑灑數萬言。如果不是因為偽稿案牽出這起反清大案,很可能一場規模巨大席捲數省的反清起義一兩年後就要掀起。思想至此,乾隆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兩起大案接連發生後,乾隆驀然發現,他治下的江山,原來遠不是自己看到的那麼四海昇平,陽光燦爛。在自己看不到的角落,居然伏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