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4/4頁)
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處處,隨時存在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的可能。
對於偽稿案和馬朝柱案,乾隆百思不得其解。他回想自己即位以來,對黎民百姓一直全力施恩,並無失德之處。他說:
臨御以來,愛民之心常如一日,遇有災浸,不下數百萬帑金多方賑恤。至於蠲貸展緩者,更難數計。正供而外,並無私粟加徵,又非若前朝縱容貪殘之吏剝民脂膏也。即間或有不肖官員,略有派累百姓之事,無不立以重典,此實從來未有。
人民當感戴國家休養生息之恩,共安樂利,實不解此等亂民,因何喪膽昧良,甘蹈法網?(《清高宗實錄》)
現實政治使乾隆頭腦中以儒治國的理想主義破滅了。原來“愚民們”只記得住鞭子帶來的痛苦,而記不住主上的仁慈。他們多是愚昧而輕信的,沒有頭腦,沒有判斷,只熱衷於享受傳播小道訊息的快感,極易受不實之詞的矇騙,寄希望他們給統治者一個公正的評價幾乎是不可能的。
乾隆以為,只要全力關注民生,不使黎民流離失所,就不存在農民造反的威脅。馬朝柱案推翻了他這個假定。乾隆十二年到乾隆十七年,正是大清帝國蒸蒸日上,接近盛世巔峰的“幸福時光”,已經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傳統社會的治理水平已經達到極致,而湖北省馬朝柱盤踞之處大部分人也都是安居樂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