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體而言,你認為我國大學校長自身存在哪些問題?
楊德廣我國大學校長,專家型的多,管理型的少;理工科出身的多,文科出身的少;硬專家多,軟專家少;事務主義者多,從事教育研究的少,教育觀念滯後。如不少學校存在盲目攀比、不能正確定位的問題,這與校長的教育理念有關。各類學校要很好地分工,要安於本位,不要越位。有的學校要培養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有的學校要培養大批知識面寬、能力強的專門人才,還有的學校則要培養第一線的職業技術人才。我一直說,北大、清華、復旦、交大這樣的學校,去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辦網路教育學院等,是沒有出息的,他們應該集中精力建設高水平大學。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應該更多地交給其他層次的學校。當然,他們可能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可以拿學校的金字招牌很好地招攬生源,但影響了整體教育水準的提高。
第14節:內部選拔模式
作者補記根據藍勁松的《中美研究型大學校長學術背景之比較》一文,美國著名的私立“文理主導型”大學校長以文科學者為主,著名的私立“理工主導型”大學校長以出身理工科為多,著名的公立綜合大學校長出自文科與理科的校長人數大致相當。這與中國無論學校學科構成如何,其研究型大學校長均以理工科學者出身為主的情況完全不同。另外,美國多數研究型大學(極個別例外)在所選擇校長的“教育背景”方面“母校色彩”已經趨於平淡,但校長是否具有任職學校的“教育背景”或“職業背景”是能否任職該大學的一個重要考量。中國研究型大學校長選拔傾向於選拔母校畢業生或本校教師(個別學校例外)。總體而言,美國研究型大學校長傾向於“外部選拔模式”,而中國研究型大學校長傾向於“內部選拔模式”。(《中美研究型大學校長學術背景之比較》,藍勁松,《二十一世紀》,2004年8月。)
熊丙奇我們經常說,中國高等教育面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競爭,但是,國內大多數高校似乎沒有多少緊迫感,反正我們有那麼多的生源,不愁沒有學生來讀。
楊德廣現在國外提出了建立“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會”的熱潮,很值得我們借鑑。大學校長要關注學習。大學,首先要成為學習型組織。校長、教授們自己要多學習,要有廣博的知識,寬闊的眼界,要有全球觀念,國際意識。
熊丙奇你認為現在大學不是學習型組織嗎?這可是一個創造知識、傳播知識的地方。
楊德廣在現實社會中,“不學習的專家”、“不學習的教師”不乏其人。從大學裡的領導層到大學教師普遍存在學習風氣不濃的問題,以前有集體備課,有固定時間的業務學習,現在很多課已經不再組織教師集體備課,也不再交流教學方法、教學心得了。不學習的老師很多,上課的教師憑藉一點書本知識給學生上課的情況並不少見,因此,引起了很多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不滿。大學校長們以及那些繁忙的中層幹部,他們“日理萬機”,看書看報也變成奢侈的事。而不看書學習,怎樣跟蹤最先進的思想,怎樣獲得最新資訊呢?據我所知,正因為不少校長(書記)平時太忙,學習時間很少,逐步從知識淵博者變成知識貧乏者、資訊閉塞者,他們的講話稿、發言稿、發表的“論文”,多數是由他人代筆的。大學校長還要別人代筆撰寫講稿,實在不可思議。我擔任了十年大學校長,深深體會到搞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自己不搞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決策權。當校長期間,我的講話稿、報告稿、論文,都是我自己起草的。
原因5:一切行動聽“命令”
跟風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一點是這個學校有沒有自主權。
有一些來自主管部門的通知,時常讓大學感到為難。
比如,2004年6月,教育部針對大學生在校外租借房屋問題發出通知,“原則上不允許學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對已在校外租房的學生,應要求其搬回校內住宿;對極少數堅持在校外租房的學生,要向他們耐心說明可能產生的後果和個人應承擔的責任,並逐一登記,建立報告和承諾制度,說明租房的原因、房屋詳細地址、聯絡方式,承諾加強人身和財產安全的自我保護,經本人與家長雙方簽字報學校備案。
據說,此舉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鑑於大學生安全問題頻發,禁租是為了大學生安全;二是加強大學生管理,尤其是可以利用學校公寓對大學生進行各種教育。
大學的領導們面對這樣的通知,十分的為難。他們要表態:堅決貫徹通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