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後寂護大師返印,敦請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傳入密宗,折服了原來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揚。
寂護與蓮華生大士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據現存的登嘎爾目錄(布敦認為是赤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蓮華生大師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他吸取了許多西藏傳有的傳統與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與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獨特的藏傳佛教風格。
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藏文稱其為“和尚”或“大乘和尚”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失敗,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因為西藏王室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
藏傳佛教的後弘期,就是在公元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朗達瑪滅佛,曾有一段時間(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西藏史上稱朗達瑪滅法之前為前弘期,之後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巖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
公元十一世紀時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藏族比丘仁欽桑波(寶賢)等翻譯了很多的經論。印度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儲存在藏文大藏經裡,尤其是因明、宣告、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喇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時代;俺答汗與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見面殿下在蒙古傳播的種子,蒙古源流說,俺答汗的從孫切盡皇臺吉是第一位信仰喇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紀中幾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喇嘛教。
藏傳佛教常被人以為是一種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稱為“密宗”或“喇嘛教”,這些稱呼和藏傳佛教的內涵有些許的不同。藏傳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師釋迦牟尼佛弘揚,傳至今天,主要分為南傳(即緬甸、泰國及斯里蘭卡一帶之佛教)、北傳(中國、韓國、越南及日本等地盛行)及藏傳(西藏、尼泊爾、不丹等地盛行)。佛法在傳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為風俗文化而演變成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義與本師所弘傳的並無分別,只是在表達上及儀式上有所不同。藏傳佛教在元朝時傳入中國,因為漢族人稱藏傳佛教僧侶為喇嘛,因此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它主要被分為四大主流派別,分別為: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及噶舉派。在中文中,這四主流派別因其服飾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稱為“黃派”、“花派”、“紅派”及“白派”。
藏傳佛教表面上說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義,但若究其實,卻發現並不是如此,尤其資訊發逹之今日,使密教不再神秘,其中心思想全以無上瑜伽雙身修法為核心,故非佛教。密法只是藏傳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學過密宗,所以把藏傳佛教各派統稱作“密宗”並不確切。一般稱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稱,是一種佛法未傳入西藏以前的本土信仰,與“密宗”及佛法毫無關係。苯教教是一種祭祀大地山河的泛靈信仰,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詞及教義,在佛法傳入西藏之後,苯術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川北一帶有不少的信徒及法師。
藏傳佛教的分為寧瑪派(又名“紅教”或“古宗派”)、噶舉派(又名“白教”)、薩迦派(又名“花教”。除了薩迦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