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餘輛坦克的機械化軍此時能夠動彈的幾乎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其中損失最慘重的就是BT5和BT7系列,這些快速坦克裝甲防護薄弱,根本就擋不住德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再加上斯圖卡肆虐,它們幾乎暴露就意味著被消滅。這也使得在戰前約佔紅軍坦克數量一半的BT5和BT7飛快的從紅軍裝甲序列中消失。
比如羅科索夫斯基的機械化第9軍,戰前約裝備有600輛BT5和BT7,被德軍第二坦克叢集擊敗後撤之後,經過清點和統計發現僅僅還剩百餘輛BT坦克了。
大量的坦克消耗,意味著缺口更大,為了應付未來更殘酷的戰鬥,紅軍必須加快生產,必須縮短工時!
比如T34坦克,其生產需要大約8000個工時,而李曉峰希望至少減少一半的工時,如果能達到歷史上衛國戰爭末期的3700個工時那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需要精雕細作的精品,我只要能夠應付大規模戰鬥消耗的流水線產品!”李曉峰對哈爾科夫180廠領導說道,“保證武器的主要效能不下降,其他的次要方面完全可以因陋就簡。現在數量就是戰鬥力!”
這樣的說法自然讓180廠的領導目瞪口呆,之前總裝備部一再強調的是提高質量,說什麼質量就是生命,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怎麼到了某仙人這裡,就完全變了一個調子呢?
李曉峰對此的解釋是:“此一時彼一時,之前我們沒有預料到戰鬥消耗會如此的大,更沒有意料到敵人是如此的兇殘。前線部隊的損失很慘重,如果不盡快供應充足的坦克,後果將不堪設想。這個時候已經不能只顧質量不管數量了。我唯一對你們的要求是,保證一輛坦克能戰鬥300個小時,300個小時內不出大問題,就算合格!”
實際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圖哈切夫斯基一把將之前攢起來的好牌都輸得差不多了,只能先趕緊的想辦法挽回頹勢,必須儘快補充裝甲部隊的消耗。
當然,三百個摩托小時看上去很少,用二把刀專家的演算法,這不過區區12天,一輛壽命只有12天的坦克,自然是粗製濫造的山寨貨,自然要批判。
問題是,賬不是那麼算的,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車,不是代步工具,打仗不是一路開著坦克向前猛衝。在進入戰鬥之前,比如長距離機動的時候,幾乎不會用坦克本身的動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裝甲部隊集結和機動的常規也是正確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車或者火車轉移。進入集結地點之後,再下車重整序列之後作戰。
說不客氣點,那種以為裝甲部隊一路突擊上千公里,時時刻刻靠自身動力向前衝鋒的場景,多半是幻想,而且還是土豪級別的幻想。現實中沒有任何國家會這麼幹的。而且這麼幹坦克手也受不了不是,那玩意兒裡面不舒服!
實際上不管是二戰還是之後的歷次有裝甲部隊參與的戰鬥,一兩天之內向前突進上百公里的戰例都是少之又少,蘇聯玩坦克流很暴力吧?冷戰時期,規定摩托化步兵師(其實就是機械化步兵師)一日的突擊距離是多少?三十公里的樣子,至多五十。
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低?難道是蘇聯人坦克不夠多、柴油不夠燒?肯定不是,因為要達到這個突擊距離都不容易。如果不管不顧得讓裝甲部隊硬衝,一天飈上百公里不是問題,但是抵達目的地後還剩多少能作戰的坦克,以及後續部隊是不是能跟得上,尤其是後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那真心是不好說。
所以說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車,摩托小時壽命很寶貴,是不能隨便消耗的,而三百摩托小時已經足夠裝甲部隊完成一次大規模戰役的使用了。期間,要麼發動機和變速箱大修,要麼就已經被敵人摧毀了。
不光是裝甲部隊存在這個問題,空軍一樣也存在這個問題,根據之前一個月的戰鬥消耗,總裝備進行了估算,一架戰鬥機頂多能執行五六次戰鬥任務,甚至相當一部分在最初兩三次升空作戰後就被擊落了。委實不需要發動機的壽命太長,完全可以降低相應的標準,比如戰鬥機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都不需要超過50小時,大部分二十多個小時就被擊落了。
所以當時李曉峰就建議,發動機生產企業可以在戰時降低標準,保障發動機300小時的壽命就足夠了,再多了就純屬於浪費。蘇聯可不是美國那樣的狗大戶,不可能既保證數量又保證壽命,在戰時,只能先顧著最緊要的一頭——數量。
為了保證足夠的數量,李曉峰不光下令降低部分產品的壽命,還下令暫時中止新產品走上生產線。凍結一切生產技術狀態,先卯足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