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但是柬埔寨、暹羅和緬甸的孟族和撣族這些受印度和中國文明雙重影響,甚至受印度文明影響更多的國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顧問幫他們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響甚大。
可他們權衡之下還是答應了,換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還不是各穿各的,他們沒考慮到的是,上層的喜好會慢慢影響到民間的。改革官制問題雖然很大,可能引起強烈的反彈,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強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處的。
只是沒有利益他們絕對不會同意改革,他們得到的利益是華夏的保護,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國,不得互相侵凌,其實也就是約束了大明的武力。
對一直被緬甸威脅的暹羅,被越南鄭氏威脅的阮氏、莫氏,這都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護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剛剛復國的孟族和撣族更是需要這個安全。
因此這些國家才答應下來。
同時應該負擔的責任還有,華夏之國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間的自由往來,也就是通商問題,其實暹羅這些小國一直都希望跟中國直接貿易的,他們可以出口糧食、木材、香料和各種特產來換取大明的各種產品,求之不得呢。
只有日本有些擔憂白銀外流,當然他們沒有入盟,也就沒有這項義務了,但是如果他們敢禁絕貿易的話,楊潮覺得應該跟他們說道說道。
其實日本人入盟的心願是很強烈的,作為一個島國,心理上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孤立感,極其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所以才會出現冒充華夏一事,這樣被直接承認為華夏之國,納入華夏體系的機會,他們求之不得呢,可是讓他們去掉天皇名稱這影響就太大了,根本就無法接受,只能帶著深深的失落離開了大明。
天子祭祀完後,楊潮攜朝鮮等國代表上天壇,焚表文,立誓言,敬告上天,華夏之國皆為兄弟之國,大明為兄,諸國為弟,相親相愛,互幫互助。
盟會的儀式進行了三天,之後獲得公認的華夏天子的朱慈烺住進了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皇宮,以後都屬於朱天子的領地。
至於收入,每年各國根據大小不同,都會給天子進貢,大明國最大,每年給天子進貢白銀三百萬兩,朝鮮人居第二,他們進貢一百萬兩,暹羅、阮氏為三,進貢三十萬兩,孟族、撣族、莫氏和琉球為四,每年進貢十萬兩。
可以說天子不會太窮的。
而且朱慈烺獲得了在諸侯面前的共同承認,他等於獲得了一張護身符,一張不會被楊潮滅殺的護身符。這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中還從來沒有過。
所以說朱慈烺是這次會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當然收益最大的還不是他。也不是取得了第二等國家地位。並且趕走了世仇日本的朝鮮,而是越南阮主,他們正是獲得天子的冊封,取得了歷史上越南國王的南越君王封號,並且跟大明確定了邊境,以西貢河為過界,大明在湄公河拓展的西貢府不得往北擴張。
其他受益者有孟族、撣族,他們確立了他們國家的存在。孟族恢復了白古王朝,被冊封為白古郡王,定都白古(勃固),撣族則是阿瓦郡王,定都阿瓦(曼德勒)。
但是有人認為楊潮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只不過確立了朱慈煥冊封的大明國王封號而已,很多親楊潮的勢力,紛紛在報紙上發言,光明正大的表示,大明國王(楊潮)才最應該自稱天子。受萬國來朝,而不是屈居一個國王。表示大明國王驅逐韃虜,理應得國,朱氏理應讓國。
可是楊潮立刻就登報宣告,表示自己發誓尊天子,楊氏子孫永不能悖。
開玩笑,楊潮沒有獲利?
楊潮獲得利益大了。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構想,初步將東方大部分國家都拉進了一個統一的體系之中。
第二解決了國內的獨立勢力,談判的時候,楊潮給了李定國兩個選擇,一是爵位降等,從晉王降到晉國公得千頃封地,軍隊接受楊潮的收編,成為楊潮手下一員;二是讓他在打下來的緬甸北部裂土封藩,統管阿瓦王國以北的獨立土司。
李定國接受了第二種,保留了軍隊,獲封鎮南郡王,成為華夏藩國之一,每年向天子進貢十萬白銀或者同等價值的土特產,並且在天子徵召的時候派兵參戰。
夔東軍則接受了收編軍隊,並且整體遷移到四川分地定居,當然他們也獲封了從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莊田。
天下會盟之後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