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親自教育,隨著又送到老傢俬塾實相寺讀書,後來又送到縣學,甚至為了照顧他,一家人不得不搬進城中租房子住。某種程度上范仲淹雖推廣了州縣學,同時或多或少坑苦了貧家子弟。
總之,與慶曆改革其他的一樣,乃是一個不成熟的革新。
特別對夏竦,要知道沒有呂夷簡夏竦,范仲淹與韓琦就不會那麼順利上臺,但君子黨們太苛薄了。個人認為二字當形容範仲淹,迂闊!
種世衡的營田
宋朝的國有田產有屯田、營田、弓箭手田、官田、馬監牧地、職田、學田。
學田是資助學校的田產,宋朝撥出這個田,然後讓百姓耕種,收益支付各州縣學與書院教授的薪酬,以及修葺或者其他費。
職田是官員的紅利,宋朝官員往往在後面會綴上一個封邑多少實邑多少,封邑是榮譽,實邑便是指這個職田,職田的收益屬於官員的福利,但不是官員所有,一旦致仕國家會重新收回去。
牧監是養馬的場所。
官田屬於朝廷的田產,也是替學田與職田所置的預備耕地。
餘下的三種都是與軍事有關。屯田是直接由官兵戍邊兼耕種,不過宋朝乃是募兵制,大兵全成了城市兵,哪裡指望他們能種好田,因此屯田作用不大,反而造成許多糾紛,因此宋朝屢次退屯田於民。
弓箭手田主要在陝西秦渭等地,弓箭手協助官兵防禦邊境,國家分配其田產自力更生,但田產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
營田則是以募民耕種為主。最早出現在襄州與河北邊境地區,不過都轉化為屯田或者民田了。營田故名思義,經營,官府將士所有,僱民耕種。
種世衡去築青澗城。
為何宋夏戰爭宋朝花費了很多錢,主要就是糧食運輸的浪費。一擔擔糧食從各州縣搬到船上,再用船運到三門峽,再轉上岸,經過幾十里路再下小船,運向關中。再從關中用小車子一步步推到前線。往往運一擔糧食到前線路上民夫得消耗幾百擔糧食,因此最高峰時,一斗在後方只值幾文錢的粟米運到前線,價值三四百文錢,最高時達到一千多文!
正好李元昊攻破金明寨,許多百姓或自發遷徙或被強行擄到西夏境內,餘下的百姓紛紛南逃,延州以北許多耕地荒蕪。青澗城築成後,又有大量百姓來青澗城逃避,正因為有這幾個先天條件,種世衡又將淘汰出來的營田制度搬出來,在青澗城開拓了兩千頃營田,又通商賈,拉攏四周羌人,因此每當夏人入侵,都有羌人自發來通知,每戰有備。
可是第二年種世衡便調到環州。種世衡不在青澗城,宋夏又停下戰爭,逃走的百姓陸續返回家園,營田的弊端便顯示出來。它非是弓箭手田,種田的人是弓箭手本人,多勞多得。也非是屯田,種田的是兵士,軍內所得,軍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