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合法性還需要有天賜依據,於是他重新修正了意識形態,開始崇尚陰陽家鄒衍創立的“五德迴圈說”。
“五德”也就是金木火水土。秦始皇認為,周朝是火德,迴圈下來就是秦之水德,為此他下令把黃河改名叫“德水”,黃河不幹,水運就長久。
老秦人的祖宗是顓頊高陽氏,這位神人也叫北方之帝或黑帝,北方屬水屬陰,這就與秦的運勢相合了。於是,大秦帝國的衣服、儀仗、旗幟都尚黑。
按照古人的方位觀念,上下東南西北為六大方位。大秦帝國既然是無所不包,那就要崇尚數字“六”,帽子高六寸、車子長六尺、拉車的馬要六匹等等。
秦始皇搞這一套,就是為了加固皇權的“合法性”,讓你敬畏、讓你服——知否?我的權力來源於天命。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個“秦始皇”(2)
至於具體的統治,光玩這套虛的當然不行,他的一項大功,就是建立了完備的中央機構和官僚體系。現代的讀者,往往一看這個就頭疼;其實認真地想想,最高權力出自中央,官員隊伍服務於國家,有沒有好處?當然有,那就是增強了管理效率,中央集權總比大小諸侯、領主各自為政好。
一個農業國家,涵蓋了那麼大的地盤,沒有一個有效率的中央體制不可想象,更別說想傳至萬世了。儘管後來的皇帝姓什麼的都有,但帝國這個框架,是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了,直至轉化為現代中國。
改制這套花樣,後來也有不少君主玩過,但只有秦始皇所玩的才有決定性的意義。
現在,秦國升格為秦朝了,有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制度,自丞相以下,各司其職。要說明的是,秦朝的丞相沿襲舊制,分左、右相,秦俗尚右,但實際上左相往往更有實權,比如李斯很受秦始皇器重,他就是左相。
丞相是百官之長,等於皇帝的副手。秦朝的丞相只管執行,沒有決策權。丞相下面能管的也就幾個辦事員,沒有一個龐大的中央機構。此外還有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是用來分丞相之權的;太尉,國防部長,但徒有其名,皇帝才是軍隊總司令。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這就是權勢顯赫的“三公”。
再往下就是“九卿”了,“九”是言其多,大約有15個官職,分管其他。
此外還養了大批博士,專門議政,目的也是為了分丞相之權。
以現在的標準看,這些官兒的總數並不多。那時候的全國地域已經不小了,交通、通訊和辦公的工具都不發達,這樣少的官員就能管理得過來,很令人吃驚。不像後世越發達,人頭越多,設立官職好像不是為了辦事,而是為了養人。
秦朝的地方政權,就是著名的“郡縣制”,包括郡、縣、鄉三級機構。至於鄉的下面,叫做“裡”,就是居委會了。城裡和交通要道上,還有“亭”,相當於治安隊,劉邦那時就是治安隊的隊長。
秦始皇就靠著這一套體系一竿子插到底,管理全國的老百姓。他年輕狂傲,不把萬民當回事,下令改“民”為“黔首”。黔首這倆字,不好看,也不好聽,意思就是“黑腦袋瓜”吧。始皇帝到死也不知道,這“民”實際上有多厲害。
秦朝的政治、軍事、財政,大事小情最後都匯總到始皇帝那兒去決斷,這權力大得可怕,任何人大概都羨慕,但工作量也大得可怕。丞相、大臣只管執行,秦始皇要每一件事都說了算,他處理公文每天有規定重量(檔案都是竹簡),日夜往上呈遞,看完一件就處理一件,不處理完就不休息。
秦始皇是個勤政的皇帝,深怕江山傳不到萬世;但他也沒經驗,不懂得分權給丞相。他倒是能吃得起苦,但他以後的太平皇帝都是含著金勺子出生的,哪能像他那樣吃苦?
這樣辛苦,他還是做了大量好事的,特別是在文化上,做了幾件影響深遠的事,堪稱功在千秋。
歸納起來,就是“五統一”吧。首先是統一文字。
中國古代,有文字證明的歷史是從商朝時起,可見文字是在商朝以後普及的。到春秋戰國,文字已經從甲骨文進化到“金文”,也就是鐘鼎文,刻在青銅器上。
這種金文,形制華美,各諸侯國在使用時,筆畫也比較一致。可是其他刻或寫在兵器、陶器、竹簡和絲帛上的文字,就大不同了,有的字形差異很大。如果齊國人讀不懂趙國的字,那太正常了。這就是《說文解字》上說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
秦一統天下後,這事就顯得比較麻煩,說方言咱管不了,可是皇帝的詔書發到南邊的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