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之黑穗旗,飄揚在華夏南北西東,無論怎樣也是一樁偉業。
這個不屈不撓的國家,在2200年前就把郡縣制行政管理推廣至全部中土,幾乎與現代國家無異,這才是赳赳老秦最神奇的地方!
“大一統”的政治,其實並非嬴政君臣首先提出,它的理論最早是出現在戰國儒者所著的《尚書·禹貢》與《周禮》中。
這個政治理想,就是由歷史的潛動力所催生的。
有了理想,就會有實踐。
秦國,秦的歷代君王,大秦的赳赳武夫,就是這個理想的最決絕的踐行者。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個“秦始皇”(1)
嬴政實現了老秦人祖祖輩輩的夢想,從西陲出發,底定天下。現在的秦王嬴政,實際的控制權遠超過周天子,也超過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三皇五帝。
這就是偉人,他的偉大就在於他驚人的前瞻意識。
他登基僅僅26年,就完成了統一大業,這是後世任何人無法比擬的開創之功。在他統一華夏之前,“聯合國”式的東周其實已經喪亡了28年。
歷經28年的逐鹿、28年的烽煙,分裂的華夏終於被永遠連線在了一起,並將矗立萬世而不倒。
商周兩朝是分封制,是鬆散邦聯,而現在的秦國版圖覆蓋整個華夏,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封國了。
蛹化為蝶——國號未變,但實質變了。
最先意識到這一點的就是嬴政。
掃平六國後,嬴政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正名”。他給丞相、御史下了一道諭令說:“天下大定,今名號不定,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是呀,秦王還能再叫秦王嗎?名不正則言不順,再叫“秦王”豈不是將來有退回關中去的危險?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受命,與70位博士商量了幾天,提出一個方案:叫“泰皇”最好。他們認為,上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這“泰皇”,就是人皇。
對這個方案,嬴政甚不滿意。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名超五帝,叫一個泰皇哪成?於是下令:“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皇帝”這個詞,最早在《尚書》裡就有過,但不是嬴政的這個概念。因此嬴政所提出的皇帝名號以及對皇帝身份的神化,都是首創。
還有一個問題是,這皇帝傳世怎麼傳?
第一皇帝嬴政,索性給臣下交代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今後就不要用諡法了,免去“惠文”“莊襄”之類的囉唆,“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這樣,他本人當然就被叫做“始皇帝”。
這真是超級現代派的思維。
始皇帝嬴政,剛打下了天下,建立了開天闢地的大帝國,樂觀得很;臣子們更不敢去細想“無窮”是怎麼個無窮法。君臣的喜悅之情,從這世系的規定就可以看出來。如果秦始皇的憧憬能夠實現,到清末也還是“秦三百五十世”左右,想想“萬世”是什麼樣子,就連現代人也要犯暈!
諡法緣於周朝,廢除諡法也是嬴政的獨創。他認為,君王死後,由兒子和大臣給先王議一個尊號,帶有評價的性質,是為大不敬,犯了“子議父,臣議君”的錯誤,今後,掰著指頭數數兒就行了。
皇帝既然是前所未有,天下獨一,那麼皇帝的自稱也要獨尊。以前周天子或諸侯自稱,說“我”的時候,就說“餘一人(我一個)”、“寡人(寡德之人)”,都有點謙虛的意思在內。而秦始皇不同了,從今往後皇帝要自稱為“朕”。以前這個“朕”字,也就是“我”的意思,不論貴賤誰都能用,今後它的智慧財產權只屬於皇帝了。
皇帝下達命令,叫做“制”或“詔”;臣子上書,叫做“奏”。上奏檔案中,凡是遇到“始皇帝”或“皇帝”一詞,就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為什麼呢?因為古代書寫是豎著寫,如何能容許別的字壓在“皇帝”二字頭上?
皇帝的名字也不能再提了,嬴政的名字叫政,那麼凡是叫“正”的地名,都得改名叫“端”。皇帝的父親莊襄王名叫子楚,楚國雖然已經滅了,文獻也都得改叫“荊國”。
這套神化皇帝的禮儀,除了諡法在秦亡以後立即被漢朝恢復外,其他的大多被漢朝承襲,傳至後代。這種唯我獨尊的思想甚至固化為一種文化習慣,不論衙門大小,最高的頭兒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而且潛意識裡希望最好把官職傳至萬世。
秦始皇的天下是靠武力所得,但他可不是武夫,知道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