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郡,當地官員全不認識,那還怎麼工作?秦始皇覺得這是大問題,就交代李斯他們來做統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等人領命,以老秦人習慣用的“大篆”為基礎,吸收了齊魯一帶流行的蝌蚪文,創造了“小篆”,其優點就是筆畫簡略。為了普及,李斯用小篆寫了《倉頡篇》、趙高寫了《爰歷篇》、胡毋敬寫了《博學篇》,作為兒童識字課本,發到全國去。
在文字上更進一步的改革,是出現了更簡單的字型“隸書”。這種新文字的創始人,是一位叫程邈的衙門小吏,因犯了罪,在監獄裡待了10年,沒事就琢磨文字演變,大有成就。秦始皇認為他太有才了,開恩予以釋放,還把他提拔為御史。
秦始皇大概是批覆公文批得太累了,認為寫篆字跟畫畫一樣,不科學,就命程邈發明一種更簡便的新字型。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個“秦始皇”(3)
程邈這一研究,就不得了啦。他把篆字筆畫轉折處的圓弧形,全部改為直角轉折,成為後世“方塊字”的起源。從此,華夏主體文字就變得橫平豎直、方方正正,與世界上絕大多數文字的曲裡拐彎分道揚鑣。
當時秦朝實行嚴刑峻法,因此徵發民夫、派遣戍役、監獄斷案這類事特別多,文書工作繁重。這種新字型,因為易寫,深受當時抄寫文書的“徒隸”歡迎,一下就流行開來,後世也就把它命名為“隸書”。到漢朝,隸書已上升為主流字型。
秦始皇對文字的改革,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只可惜這文字後世並未冠名為“秦字”,反而給了承襲者以冠名權,叫成了“漢字”。
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建設強勢文化,在後世還曾影響到周邊國家。華夏族群之所以有強大的凝聚力,統一文字的作用,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至於說我們今天還在受用秦始皇的恩惠,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秦始皇的第二功,是統一度量衡。
度量衡,也就是計量標準,關於長短、容積、輕重什麼的——也就是斤兩、斗升、尺寸。這東西既跟國家稅收有關,也跟老百姓過日子有關。秦國從商鞅變法起,就對計量標準進行了統一規定,官府每年都要校準一次。秦國的量制(升斗)也比較科學,是十進位制,不像齊國是四或五進位制。
秦始皇的統一意識特別強,他就是要把秦國的先進標準推廣到所有的“新區”去。
在統一的當年,他就下詔統一度量衡,俗稱“四十字詔”,把這個詔令加刻到秦國原先的所有量器上。現存於世的“大良造商鞅方升”等文物,就刻著這個詔書。
戰國時,六國各自為政,老百姓和官府約定俗成,度量衡各自不同,國與國之間的交易要經過複雜的換算,算得人頭暈。秦始皇的這一整頓,不用說,大大方便了群眾,促進了商貿發展。
秦始皇還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這個演算法後來也延續了千年,大致不變。
他的第三功,是統一貨幣。
春秋戰國的貨幣之亂,也足以讓人頭暈,可以寫整整一部書了。像齊、燕用的是“刀幣”,三晉用的是“布幣”,楚國用的是“蟻鼻錢”,五花八門。這些錢幣,當成藝術品看,是絕佳;如果要互相兌換,一個人的腦袋還真是算不過來。
秦國使用的貨幣,是方孔圓錢。秦始皇統一後,製作了法定貨幣“秦半兩”圓錢,與黃金並用。其他商周以來作為古老貨幣流通的珠寶、龜甲、貝幣、銀子等,統統退出流通領域。
從此,銅製的方孔圓錢作為主流錢幣,在我國流行兩千年,直到清末才退出貨幣體系。
秦始皇的第四功,是統一交通。
交通在古代,不光是關乎老百姓出行方便,還關係到國家的稅收、征戰、行政效率、資訊傳遞、維繫邊疆等,可說是政治、文化的大動脈。
在沒統一之前,各國道路不一樣寬,車輛也不一樣寬。諸侯為防止外敵侵入,還設了很多關卡,就如現代的“柏林牆”。
於是,秦始皇在實行“書同文”之外,又下令“車同軌”,車道寬度為6尺,全國一樣,原六國的所有關塞統統拆毀。
統一之後的第二年,他又下令以咸陽為中心,修建古代的高速路——“馳道”。路寬50步,路基寬厚,埋有金屬標杆,兩旁遍植青松,壯麗無比。
從統一第三年起,他就在這條高速路上出巡全國,第一次就去了山東半島,登上了泰山,然後轉到琅琊、彭城,看完了南嶽衡山才回去。這條路線,就是我們今天開汽車跑一趟也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