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2/4頁)
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剛卯》。
朝珠
清代朝服的組成部分。形制如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顆。珠用東珠(珍珠)、珊瑚、琥珀、蜜蠟等製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懸垂於胸前。朝官凡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京堂、軍機處、翰詹、科道、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得使用。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有限制和區別,逢大典禮時尤為嚴格。其中以東珠串綴的朝珠和黃色絛,只有皇、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清昭褳《嘯亭續錄。董太傅》:“聞其有上賜朝珠,價值數萬,一旦失去,公毫不介意,但現有司捕治。”《老殘遊記》第六回:“登時上房裡紅呢簾子打起,出來了一個人,水晶頂,補褂朝珠,年紀約在五十歲上下。”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朝珠,五品以上始得掛用。六部主事,惟禮部主事雖六品亦掛珠,以其與郎中、員外郎同預各項祀典也。其他若太常寺屬官,光祿寺署正,鴻臚寺序班、鳴贊等,亦不論品級,一律掛珠,因其當典禮司事時,所宜肅朝儀、重觀瞻也。至翰林院編修、檢討,亦掛珠,穿貂褂,則尊重詞林之意,不在此例也。”參閱《清文獻通考。王禮十七、十八》、《清會典。禮部四。儀制清吏司》。
假髻
古稱“編”、“副”,漢以後稱“假髻”、“假紒”,唐人又稱“義髻”,明清又稱“鬏髻”。先秦以奴隸的髮絲,後世多用馬尾、金銀絲或紗作成髻形,戴在頭上,供婦女裝飾用。魏晉流行的“蔽髻”,便是一種假髻,髻上半裝有各種金翬首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能用。唐天寶以後,胡帽漸廢,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為美,大多摻有假髮,其髻上常飾以金銀珠翠製成的各種花鳥鳳蝶形狀的簪釵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雲髻等,其中有一種稱做“鼓”的,以鐵絲織成圓圈,外編以發,做成固定的裝飾物,比原來發髻約高出一半,戴時罩在髻上,以簪綰住頭髮。首飾鋪有出售,清初仍流行。《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篋,可時奉瞻。”《宋書。五行志二》:“晉海西公太和以來,大家婦女,緩髻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恆戴。乃先作假髻,施於木上,呼曰假頭。人慾借,名曰借頭。”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揚州鬏勒,異於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八面觀音諸義髻,及貂覆額漁婆勒子。”
黛
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色顏料。多以青石或燒焦的柳枝製成,五代後也用香墨。其珍貴者螺子黛,一顆價十金。畫眉時常剃去眉毛,用黛描繪出各種形狀。據《海麻事》,唐明皇命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嶽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橫煙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雲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漢魏至隋唐,多尚闊眉,唐中葉以後細眉也頗流行。又,古代男子亦有畫眉,惟不多見。參閱《北齊書。文宣紀》。《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妝飾,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畫眉髻,黑而光淨。”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唐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的
古代婦女妝飾面部的紅點。自魏晉以來,用粉脂作點狀傅面,是中國婦女常見的一種花妝樣式,不過後來不侷限於紅色罷了。至唐代猶以黃星點頰,或在嘴角酒窩間加兩點小胭脂(所謂“星靨”當即指此),均是。《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當次進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說,故注此丹於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於第錄也。”三國魏王粲《神女賦》:“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太平御覽》卷七一九引晉傅玄《鏡賦》:“珥明璫之迢迢,照雙的以發姿。”
粉
古代化妝品之一。包括鉛和米粉。鉛粉,又稱鉛華。傅粉以面為主,也有兼及頸項胸背的。秦漢以前以白粉為主,至六朝黃粉、朱粉、紫粉等漸次流行,尤以共同粉為尚,往往用以塗點額上,稱花黃。直至元代,婦女還常用共同粉塗額。宋代宮中婦女以粉點眼角,名淚狀。又,古代男子亦傅粉。《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分則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