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3/4頁)
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南史。王裕之傳》:“左右嘗使二老婦女,戴五條辮,著青紋袴羅,飾以朱粉。”唐白居易《時世妝》詩:“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妝靨》:“遠世婦人妝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
額黃
古代婦女臉部妝飾名。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唐時又有一種專蘸鴉黃色的,稱為“鴉黃”。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裡拔,異作額間黃。”唐李商隱《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唐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
冠梳
宋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早在南朝婦女就愛在髮髻上插飾梳櫛。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後來傳至民間。其冠甚高,以漆紗、金銀、珠玉等製成,兩側垂有舌狀飾物,用以掩遮鬢、耳,頂部綴的朱雀等形首飾,並在四周環插簪釵,於額髮與髻側插置白角長梳,其數四六不一。傳世的宋人《娘子張氏圖》中有“冠梳”形象。後因飾冠過高、角梳過長,曾被下令禁止。然直至南宋,民間猶有高髻插梳之飾。《太平廣記》卷三二二引《志怪錄》:“綵衣白妝,頭上有花插及銀釵象牙梳。”《舊唐書。文宗紀》:“太和二年,詔諸公主不得廣插釵梳。”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卷四:“舊制,婦人冠漆紗為之,而加以飾,金銀珠翠,采色裝花,初無定製。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並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議者以為妖,仁宗亦惡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終仁宗之世無敢犯者。其後侈靡之風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魚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宋陸游《入蜀記》:“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一四《王禮考》:“皇祐元年先時宮中尚白角冠梳,人爭效之,謂之內樣。其冠名曰‘垂肩’,至有長三尺;梳長亦逾尺。議者以為服妖,故禁止焉。”
花子
婦女臉部的裝飾品。以彩色光紙、綢羅、雲母片、蟬翼、蜻蜒翅乃至魚骨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貼上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花黃”、“羅勝”、“花靨”、“眉翠”、“翠鈿”、“金鈿”等名目。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時,多在宮中及貴族婦女中使用,唐後始成為流行的婦女而飾。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今婦人面飾用花子。”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昇。至東晉,有童謠雲:織女死,時人帖‘草油花子’‘為織女作孝。’至後周,又詔宮人帖五色雲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如供奉者,帖勝花子。”宋陶穀《清異錄》:“江南晚季,建陽進‘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縷金於面,背以淡妝,以此花餅施於額上,時號‘北苑妝’。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蜒,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線籠貯養之。爾後,上元賞花者取象為之,售於遊女。”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契丹鴨淥水牛魚鰾,製為魚形,婦人以綴面花。”明陶宗儀《說郛》卷七七引《妝臺記》:“宋淳化間,京師婦女競剪黑光紙圍團靨。又裝縷魚腮骨,號‘魚媚子’,以飾面,皆花子之類。”
第二捲成長篇【洪荒】中國奇禽異獸總覽
逐,禽類,似鷂鷹,爪象人手,形象鵪鶉,傳說是才智之士被放逐,堯的兒子,因不被傳天下,與三苗合力反堯,敗,羞愧自殺,投南海死,化為逐。
狡,四腳獸,身如狗,豹紋牛角,叫如狗聲,現則莊稼成熟豐收。
雷鳴,古神獸,龍神人頭,拍打肚子時會放一陣響雷。
詭,水生物,身如龜,白色身子,紅色的頭,能預知火災。
畢方鳥,禽類,人面,只有一隻腳。
滅蒙鳥,禽類,青色羽毛,紅色的尾巴,也叫孟鳥。
並封,四腳獸,豬身,身子前後各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