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 (第3/4頁)
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泗州人往涼亭裡一坐,就起不來了,原來他的靈魂被觀世音菩薩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體還留在亭中,成了民間膜拜的泗州大聖。
人們傳說,泗州大聖十分理解與同情追求美滿婚姻的痴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聖佛像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偷偷地撒在對方身上,對方就不會變心了,愛情、婚姻就會得到幸福的結局了。但是這一來,這座佛像的後腦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六、喜神
喜神就是吉神。人們總是希望趨吉避凶、追求喜樂,所以要造出一個喜神來。結婚乃人生一大樂事,所以辦婚事又稱辦喜事。辦喜事當然離不開喜神,舊俗,新娘坐立須對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這方位何在,就要請教陰陽先生了。
陰陽先生對於喜神方位,還有一套說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間成書的《均紀辨方書喜神》中:
喜神於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時;
乙庚日則居乾方,是在戌時;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
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
陰陽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後,新娘的轎口必須對著該方向;新娘上轎後,要停一會,叫作“迎喜神”,然後才能出發。
舊時,北京院中還有這種習俗:大年初一天剛亮,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尋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認為“遇得喜神,則能致一歲康寧;而能遇見白無常者,向其乞得寸物,歸必財源大辟”。
喜神並無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與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風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濃一些。
七、床神
祭祀床神的風俗由來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楊循吉《除夜雜詠》詩云:“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俗傳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時,置茶酒糕果於寢室,祈“終歲安寢”。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地區在除夕接灶神後,接著祭床神;有的地區在上元日後一日,即農曆正月十六祭床神。
舊時有些地區還有“安床”習俗,即在婚禮舉行的前幾天在洞房內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來確定,忌與桌、櫃、櫥相對。安床要選擇吉日良辰進行。安床後,當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時就有拜床母的習俗,清代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婚禮禮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膠似漆,生活幸福美滿。
八、和合之神
古時和合之神有不同的含意。《事物原會》雲:“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與拾得也。”“和合”一詞,有和睦同心,調和、順利等意,最早則見於《周禮·地官》,在“媒氏”疏中雲:“使媒求婦,和合二姓”,這應是“和合”之正解。所以和合神原主家人和合,逐漸演變為婚姻和合之神;並由原來蓬頭笑面、擎鼓執棒的一位神,衍變為一持荷、一捧合的二神。持荷由於“荷”、“和”諧音,棒合也出於此故。
蘇州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後壁,嵌有清代名畫家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寫意話畫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另一人手棒一合,造型古樸,栩栩如生。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時,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於是,寒山、拾得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聖”。舊時常有懸掛和合二仙圖於中堂者,取諧好吉利之意;又常於婚時懸掛,象徵夫妻相愛。
九、子孫娘娘
“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是過去中國人傳統的文化心態和追求,為了禮佛拜神、祈求子嗣,眾多的送子神仙也應運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稱為子孫娘娘。如廣州著名的祈子神廟——廟中,主神為夫人,附祀的有張仙、華陀、月老、花王、桃花女、鬥姆等,大都與生育有關;還有二十奶孃神像,也都和生育有關。這二十位子孫娘娘的名目如下:
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
教食夫人劉氏白花夫人曹氏
養育夫人鄧氏血刃夫人周氏
轉花夫人寧氏送子夫人謝氏
大笑姑婆祝氏剪花夫人吳氏
紅花夫人葉氏小笑姑婆黃氏
羊刃夫人蘇氏瀨花夫人林氏
保胎夫人陳氏教飲夫人梁氏
教行夫人黃氏腰抱夫人萬氏
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
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