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 (第2/4頁)
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乞良緣。
牛郎織女的傳說歷來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主題,不少美麗的詩歌文章由此而生。如宋代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舊時各地都有一些織女廟,把牛郎織女作為自由愛神來祭祀,以江蘇太倉的織女廟最有名。
三、月神
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月神,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象,這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們貶在人間,後來,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嫦娥偷吃後昇天而去,住於月宮,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記有此事。
此後,月神就較普遍地為民間供奉。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團圓。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就寫過一出《拜月亭》。《西廂記》裡的崔鶯鶯也虔誠地對月神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續》第十八回中,一對痴男怨女鄭玉卿和銀瓶私嘗低俗作品請刪除後,推開窗戶,雙雙跪倒,對著月亮說:“就兩人有一人負心的,就死於千刀萬劍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單相思的男女也要請月神評理,或訴衷腸。明代有一首《桂枝兒》雲:
悶來時獨自在月光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薩,你與我鑑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國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同心。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神,
又稱“月老”。據沈三白《浮生六記》說:“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髮,賓士開非煙非霧中。”我國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雲庵中有個月老殿,殿的兩旁懸掛著一副對聯,膾炙人口,對聯雲: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
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這就是千百年來許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歷史上記載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復言《續幽怪錄》關於韋固娶妻的故事(本書第五章第七節曾經述及)。這個故事流傳極廣,明人劉兌還編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間配偶》的雜劇,即演此事。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媽對黛玉、寶釵說了以下這段話:
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裡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作了夫婦。……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對以上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許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給他們以美好的憧憬;同時,其中包含的宿命論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當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於拴紅線,後來成為一種婚禮儀式,唐代就有記載。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牽紅巾”,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有詳細記載。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中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拴紅線、牽紅巾或紅布的風俗,至今在有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還能見到。
五、戀愛之神
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不少有情人難成眷屬,於是只能向神仙祭禱,以求神仙幫助,這神仙就是戀愛之神——泗州大聖。
泗州大聖流傳於廣東、福建一帶。他的產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派派兩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沒成功。有一天,有個老翁與一絕色女郎划船在江心,老翁宣佈有誰以錢擲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給誰。於是前來投錢的人不計其數,可是錢都落在江裡。這樣過了幾個月,江底積滿了錢,成為架橋的奠基石。實際上,這位老翁是土地爺變的,姑娘是觀世音菩薩變的,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架橋。
可是,就在這大功快要告成之時,一個聰明的泗州人想了個巧妙方法,用錢擲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涼亭去議婚。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