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購去,真正想務農的卻買不到土
地。加之,購買土地手續繁雜,費用高昂,從而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
此,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在澳大利亞各殖民區中,以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的土地問題尤為嚴
重,因此“土地改革”首先在這兩個殖民地內進行。
1861 年,新南威爾士公佈了由改革家約翰·羅伯遜提出的土地調整法
案:《公地讓與法》和《公地佔用法》(合稱《公地法案》)。法案主要規
定:1。 任何人( 男人、女人或兒童)都可在有人定居的區域內或居間區內選
擇一塊40—320 英畝的土地;2。 土地不分優劣,地價一律為每英畝一英鎊;
3。繳地價1/4後,就發給土地選擇人土地所有權證書;4。土地選擇人必須在
選擇的土地住滿一年,三年繳清地價和改良土壤,並使其每英畝增值一英鎊;
5。所有出租的牧地,其租期在定居區內減為一年,在定居區以外減為5年;
6。牧地借用人有購買所租用牧場地的1/25的優先權。
這兩個土地調整法案,後來又修改過數次,到1884年起碼修改、補充過
2—3次,但基本原則從未改變。
新南威爾士進行土地調整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發展農業,擴大播種面
積,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增產糧食,解決吃飯問題。以此角度言,其目的並
未完全實現。例如 1861—1883年間,共出售土地達2900萬英畝,但農業用
地增長很少,新增加的播種面積尚不足50萬英畝,農田所增加的數量是出售
土地數量的1/56,實在可憐得很。天氣變化無常,水、旱、火、蟲等自然災
害屢屢發生,加之土地貧瘠,收穫低,運費貴,工資高,因此未能完全實現
把農業推向一個新水平的目的。
維多利亞也遇到了新南威爾士所遇到的農牧業爭奪土地的問題,為解決
這一矛盾亦進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1860年,維多利亞立法會議經過激烈辯論透過了土地改革法,即《尼科
耳森法案》。法案規定:1。先測量土地,然後選購土地;2。可延期交款;3。
牧場主有優先選購土地的權利,其留購的土地可比購買的土地多三倍;4。要
對選購的土地進行土壤改良,否則要罰稅款。顯然,這個法案是專門為牧場
主制定的。目的是限制牧場主廣佔土地。根據這個法案,到1862年出售土地
75萬英畝,但大部分為牧羊場主買去了,對農業雖有益處,但不大。
1862年頒佈的《達菲法案》規定要出售1000萬英畝土地,而這些土地
除牧場主外,可任人自由選購,以擴大農業用地。頒佈法案的這一年擬出售
400萬英畝,可是在兩年內只出售了140萬英畝,購買者為100人。1865年
又頒佈《格蘭特法案》,根據這個法案共出售土地1400萬英畝。
從表面上看,維多利亞的土地改革是成功的,但實際上不然。從發展農
業角度言,同新南威爾士一樣是失敗的,因農業用地未能迅速地擴大。例如
1861—1881年,維多利亞共出售土地 1800萬英畝,而農業用地僅由 40萬
英畝增加到 140萬英畝,即增加 100萬英畝,佔出售土地總額的1/18。其
餘的1700萬英畝透過不同的途徑和渠道又轉到牧羊場主的手中。
此外,在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都進行過土地
改革。
在昆士蘭,農民和城市居民激烈地同牧場主爭奪土地。昆士蘭當局為了
建立本區的農業體系,發展牧業,決心解決土地矛盾。1860—1884年,相繼
頒佈了不下十項有關土地的立法。由於措施不力,這些土地立法對農業發展
意義不大,其原因大致雷同於上述兩個殖民區。澳史家S。H。羅伯茨在其所著
《澳大利亞鄉村移民史(1788—1920) 》中指出,到 1884年“栽種作物的
土地只佔土地面積的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