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90 年代是澳大利亞大規模建築鐵路時期,這是與澳大利亞當時社會經濟大
發展相適應的。1861 年擁有鐵路243 英里,1870 年猛增至950 英里,1881
年達2800 英里,到1891 年,澳大利亞擁有10024 英里的鐵路。1891 年比1861
年鐵路長度增長了39 倍多!到1901 年基本上建成了全澳鐵路網。但是,在
海洋運輸上十分落後,仍依賴英國。
澳大利亞鐵路網存在著許多缺點,有些缺點是嚴重的。首先,各殖民區
的鐵路軌距不同,特別是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兩殖民區,極大地降低了鐵
路網運輸能力的發揮。其次,鐵路網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在內
陸、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鐵路。澳大利亞鐵路網最大優點是經濟發
達區域,以及重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
為了適應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在19 世紀下半葉還大
力發展通訊事業,到70 年代末,各大城市間都互通電報:1858 年7 月墨爾
本和阿得雷德間;同年10 月悉尼和墨爾本間;1861 年悉尼和布里斯班間;
1867 年悉尼和阿得雷德間。隆塞斯頓和墨爾本間臨時性互通電報是1859 年,
永久性的是1869 年;奧古斯塔和達爾文港間通電報在1872 年,而阿得雷德
和佩思間在1877 年。各殖民區首府都設立了電報局:墨爾本於1878 年,布
里斯班1880 年,悉尼1881 年,阿得雷德和赫巴特均於1883 年,佩思1887
年。到19 世紀90 年代形成了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中心的全澳電訊網,並統一
了各殖民區的郵電業務的管理。
澳大利亞也建立了自己的全國性的商業網和銀行網。這裡重點談談銀行
網的問題。到1890 年控制澳大利亞金融命脈的是七大銀行:新南威爾士銀行
(1817 )、悉尼商業銀行(1834 )、澳大拉西亞銀行(1835 )、聯合銀行(1838 )、
澳大利亞聯合儲蓄銀行(1853 )、國家銀行(1858 )和澳大利亞商業銀行
(1866 )。據不完全統計到1890 年,除悉尼商業銀行和澳大拉西亞銀行外,
其餘五大銀行在全國各地設的分行達632 個,從而在澳大利亞形成了一個金
融網。同年七大銀行接收存款達6290 萬英鎊,向外貸款高達7240 萬英鎊。
全澳統一市場的出現以及鐵路網、通訊網、商業網和金融網的形成,標
志著各殖民區之間內在的經濟聯絡極大地增強了,使澳大利亞形成了一個完
整的有機體。這無疑為澳大利亞民族國家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五、澳大利亞民族經濟的特點
澳大利亞民族經濟形成的程序,不同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其相異之處
有三:首先,歐洲諸國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的萌
芽、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再發展到機器大工業這樣的道路,而澳大利亞
則不然,它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更沒有簡單協作階段,而是透過自由
移民和資本的流入把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移植進來。1830—1850 年間,主要
引入的是資本主義的農牧業經濟體制,在19 世紀下半葉主要引入的是資本主
義工商業經濟體制。當然這種移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把一般資本主義原則
同澳大利亞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換言之,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澳大利亞化,
或者說使澳大利亞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化,從而形成了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資
本主義經濟制度。其次,西歐諸國是從封建社會轉變成資本主義社會的,而
澳大利亞是從犯人殖民地社會轉變到公民殖民地社會,再由公民殖民地社會
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因而它沒有封建制度的殘餘。第三,以澳洲黑人而
論,澳大利亞是從原始社會轉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了好幾個歷史階段。
西歐諸國透過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