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多有錢人買東西時,會根據自己的好惡來迫使藝術家改變藝術風格。但朱小松不會這樣,他即便答應給別人雕刻,也要強調自己的風格。
朱小松嗜酒,不喝醉了就不動刀。他一開始為自己自娛自樂,就是說我喜歡竹刻,父親傳下來這門手藝,但我得喝高興了才開始動刀。朱小松的一件作品有時需要一兩年才能夠完成。正因為他的創作數量非常少,很難得,就有更多的人趨之若鶩,希望能買到他的作品。但由於朱小松的個性強,很多人就買不到,就在背後說他的壞話,說他傲慢無禮。那朱小松也不聽,也不管社會上對他有什麼樣的評價,一直我行我素。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當官的希望多買幾件朱小松的作品,也拿錢來了,朱小松就是不願意賣給他。這當官的就火了,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把他抓起來。朱小松一聽到這個訊息,就跑了。一個朋友幫他中間去說和,這個朋友還跟他說:〃要不然你就委屈自己,給他多雕兩件,保個平安。〃朱小松在這種情況下,都沒有迎合這個當官的,最後也沒給他雕。這個故事很能說明朱小松作為藝術家的個性,從來不去巴結這些官場上的人。
竹刻藝術家說起來都算是文化人,或者多和文人結交,否則他雕不出高雅的東西。但朱小松本人並不喜歡跟文人騷客來往,反而結識了一些酒肉朋友,喜歡跟人家喝酒、談天說地。但有一點,他永遠不主動去喝酒,有人請他就去,沒人請他就在家裡待著。他是這樣一個人,一輩子不看別人的臉色。
朱小松中年以後喪妻,一直也沒有再娶。晚年的時候,因為嗜酒,朱小松中風了,一直臥床不起。有朋友就勸他能不能不喝酒,否則影響身體,影響壽命。他笑著說了這樣一句話:〃酒止而生,生何為者?世間殤子,豈盡醉死哉?〃我如果不喝酒了,就能活長點兒,但我活著為什麼呢?世間早死的人有多少是因為喝酒醉死的呢?最後,朱小松對這個朋友說了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去本無妨留亦得,何人不是遠行人。〃他說得很文雅,就是我死了或者活著都沒有關係,誰最終不是要踏上這條路呢?朱小松去世的時候是68歲,在當時已經不算短壽的人了。
【松鶴筆筒】
由於朱小松墓誌銘的發現,不僅使我們深入地瞭解了他這個人,還對他父親朱松鄰的一件作品產生了疑惑。
朱松鄰有件著名的竹雕松鶴筆筒,藏在南京博物院。這件筆筒雕出了一棵老松,主幹旁邊伸出一枝小幹,旁邊對站著兩隻鶴。松鶴筆筒跟其他筆筒在雕刻上有很大不同,它的壁非常厚,雕得非常深。那麼,從直觀的角度上看,這件筆筒特別不像竹雕,反而更接近於木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朱松鄰在雕刻時選擇的竹材料是根部。
竹雕一般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竹幹雕,一類是竹根雕。對竹子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竹根的壁非常厚,所以可供發揮的餘地也多。朱松鄰的這個筆筒是竹根雕,所以壁厚。但竹根雕不太強調竹子的特性,不強調竹子的表現;而竹節雕則要強調竹子的特性,強調竹子的表現。這種表現體現在竹子的節上。
竹根雕裡的典型作品有雕白菜、人物、動物;竹節雕裡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筆筒,我們能看到的大量竹筆筒都是利用竹節雕刻的。竹子的節與節之間都有隔,上下不通氣。利用一個隔做底,恰恰可以做一個筆筒。筆筒的發明時間非常晚,大約到了明代晚期才出現,這跟我們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筆筒最早的雛形就是從竹子開始的。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實物筆筒都是竹雕;從文獻裡查到的關於筆筒的最早記載,也出自萬曆年間,依舊是竹雕。
朱松鄰的竹雕松鶴筆筒,上面有〃辛未年〃字樣,〃辛未〃是哪一年呢?當時不大清楚朱氏三代的生卒年,早期相關的書都認為是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後來又有學者推算了一下他的年齡,覺得這非常不合適。我剛才說了,筆筒的發明是明代晚期的事情,所以這件筆筒擱在明代中期明顯不對。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個辛未年指的是隆慶五年,即公元1571年,往後退了六十年。
當發現朱小松的墓誌銘時,出現了一個問題:朱小松生於正德十五年(1520),卒於萬曆三年(1587)。小松是朱松鄰的長子,這個墓誌銘是鐵證。如果我們以朱小松的生卒年來推算他的父親,好像擱在正德六年和隆慶五年都有點兒不合適,上下都不靠。
松鶴筆筒本來是有定論的,屬朱松鄰製作無疑,而且是碩果僅存的朱松鄰作品。但當朱小松的墓誌銘被發現以後,有資深學者開始懷疑這個筆筒的真偽。但無論這個筆筒是否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