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網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才缺乏和技術落後的原因之一。而中國要想與西方國家並駕齊驅;必須學習製造外國利器,而要造出先進的外國利器;必須先要引進外國的“制器之器”;並且要培養自己的“制器之人”。中國人把太多的聰明才智用到章句考證和應付八股文上去了;而一旦要對付西方的堅船利炮;卻無一人才;這是中國教育的多麼大的浪費和悲劇!
他在給清廷的奏摺中說:“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至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一旦豁然貫通;參陰陽而配造化;實有指揮如意從心所欲之快。”沿著這個思路;他向清廷提出;應當把學習近代科學技術也列入科舉的內容;變通一下考試製度;“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讓那些在科學技術方面學有專長的人;也能獲得科舉的功名;這樣不是可以帶動全域性了嗎? 可是那時太平天國剛剛被鎮壓下去;改革教育的事情根本還輪不上排進清廷的議事日程。
在一般人眼裡;李鴻章的思想也跳越得快了些;連他的鐵哥兒們兼老親家、也是進士的劉秉璋都不同意;上面當然就不會有下文。直到1897年;已經經過甲午戰敗的清朝政府;終於痛定思痛;下詔決定在科舉中舉行經濟特科考試;選拔實用人才了;這比李鴻章當年上奏要求“專設一科以取士”;整整晚了三十三年。
1871年9月;由容閎提出的官派幼童留美的動議終於得到了清廷的批准;第二年第一批幼童得以從上海起程出國;這是李鴻章與曾國藩聯名上奏的結果。原定每年從沿海各省選出三十名十三四歲至二十歲的聰慧幼童赴美;連續選派四年;共計一百二十名幼童;先入美國一般學校;再入軍事院校或船政院校;連續在美學習十五年;以期學到真本事;回國時正是三十歲上下;正是可以為國效勞的時候。
1872年8月;首批年齡九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得以在上海登船赴美。這個破天荒的計劃;雖然在十年後因遭到了保守派、反對派的阻撓而告部分中斷(已經在大學就讀的近六十名學生繼續完成學業;而還沒有進入大學的幼童;除了在中等學校就讀外;就只能在一些專門學校進修一段時間後就返回了);但畢竟首開官派學生留美的先河;為日後的人才培養創下了範例;何況十年間;還為中國的近代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他們中有五十多人考入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著名大學。回國後他們中許多人卓有成就;除了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還有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唐廷樞的侄子),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唐廷樞的兒子),天津輪船招商局總辦、著名實業家周壽臣他們中還有不少人回來就職於北洋水師、天津水師學堂、魚雷學堂、電報學堂;也有些人被送到開平煤礦和天津醫院。他們中還有一部分進入了外交界。 這項開創性的計劃從上層來說;傾注最多心血的是李鴻章;因為曾國藩在第一批幼童尚未出國之前五個月(即1872年3月)就去世了。
此後的一切奏章和矛盾交涉;凡是涉及到上層的;無不由李鴻章一肩擔當。他那些事無鉅細、樣樣關心的信函;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關鍵時刻還驚動了美國總統格蘭特。 李鴻章對於上海的格致書院(即上海格致中學)的支援和贊助;也能體現他的中西相容、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格致”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的簡化;是說必須窮究事物的原理才能獲得知識。晚清時代的人;把從西方傳進來的光學、電學、化學、地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統稱為“格致之學”;而格致書院的創辦;正符合李鴻章倡導的擺脫舊科舉的藩籬;大辦“新學”的主張;因此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這所書院是由我國著名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及在滬英國人偉烈亞力、傅蘭雅、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等人一起創辦的、以理工科為主的近代學校;最初的八名校董中中外人士各佔一半。
中國人中除了徐壽父子;還有著名實業家唐廷樞和一位清軍副將王榮和。1874年;當徐壽寫信給李鴻章;請他給予支援時;李鴻章非常高興地支援了這一新生事物;不僅為之捐款銀一千零八十七兩;還為學校題寫了“格致書院”的橫匾。 這所學校是中外合辦、亦中亦西的;採用中西結合的方針辦學;除了固定的科目;還定期邀請中外著名學者來校講演自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