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兩”。以後禁酒的事還很多。比如曹操,就曾下令禁酒,還因此而殺了反對禁酒的孔融。這事我在《品人錄》一書中有交待,請讀者參看。
59in。cn 小說排行榜
第一章 飲食 四 煙、酒、茶(3)
59in。cn 小說排行榜
其實曹操也是喝酒的,否則怎麼會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事實上,官方要禁的,並不是酒,而是酗酒和群飲。只因酗酒和群飲屢禁不止,有時便只好連酒一併禁了。禁酗酒好理解,因為酒喝多了,便神志不清。為君者神志不清必亂政,為民者神志不清必亂禮,兩者都會導致亡國,非禁不可。禁群飲也有道理。因為大家在一起“共食”,謙恭禮讓,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便會感念君父,更加效忠朝廷。聚在一起“群飲”,酒壯了膽,難免說些不忠不孝發牢騷的話,弄不好便會起心“謀反”,至少也會弄得秩序大亂。所以,儘管“共食”是大家聚在一起吃,“群飲”是大家聚在一起喝,都是“群”,但“共食”就該提倡,而“群飲”便要禁止。
不過,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這事,當真要禁,那是禁不了的。比如國宴、家宴,給上司接風,為朋友餞行,還能不聚在一起喝點兒?於是便只好規定不得“無故群飲酒”,也就是“群飲”要有“正當理由”。這倒是難不住中國人。有個相聲講,某單位領導宣佈,為了記念偉大的科學家巴甫洛夫,加深對“條件反射”原理的理解,全體到烤鴨店吃烤鴨一次。結果,“學習效果”很好,同志們在酒席上都“感動地流下了哈拉子(口水)”。
於是又只好規定,即便是在一起喝酒,也要講究禮儀。這就不怎麼行得通了。因為飲酒之樂,恰在無拘無束。當年,齊威王問淳于髡:“先生能飲幾何而醉?”淳于髡回答說:“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不懂。淳于髡說,如果是大王賜酒於殿堂,監視酒政的執法官站在臣的旁邊,糾察失儀的御史官站在臣的背後,臣誠惶誠恐,伏地叩首而飲,不到一斗便簡直醉了。如果是鄉下人在一起喝酒,坐無分貴賤,席無分男女,敬酒沒有時間限制,搏戲完全自由組合,抓住了異性的手也不受罰,瞪著眼睛看人也不受禁,女人的首飾亂七八糟地落了一地,鞋子襪子也亂成一團,在這種氣氛下,臣便是飲八斗,也只有兩三分醉。可見飲酒之樂,全在身心的放鬆,哪裡能“行禮如儀”?
需要放鬆身心的人很多,帝王將相如此,平頭百姓也如此。需要靠酒來結交朋友協調關係的人也很多,商界官場如此,市井村閭也如此。何況還有文人。文人沒有酒,就沒有靈感了。所以,歷史上的禁酒令,常常不過一紙空文。但一來二去,弄得酒的名聲不太好,卻也是事實。比如說,“酒肉朋友”啦,“酒色之徒”啦,“酒囊飯袋”啦,“酒色財氣”啦,都不是什麼好詞。
當然,名聲最壞的還是“酒色”二字。酒是色媒人,三杯落肚,便“色膽包天”。當年西門慶勾引潘金蓮,便正是在她“一盅酒落肚,鬨動春心”之時。更有一個名叫蘇五奴的,公然讓自己的老婆張四娘當“陪酒女郎”。請張四娘陪酒的人,當然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一門心思只想早點把蘇五奴灌醉,好和四娘幹那事。蘇五奴便說,只要多給我錢,便是吃“搥子”(蒸餅)也醉了,用不著喝那麼多酒啦!這就叫“飲搥亦醉”。酒既為淫亂的禍首,正統的道學先生,自然主張禁酒,或主張酒只能用於祭祀和官方的酬酢。
於是酒的地位,便逐漸地讓位於茶。
說茶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顯然晚於飲酒。雖然有人認為我們民族的飲茶,已有上萬年的歷史,但此說在學術界尚有爭議。比較靠得住的文字記錄,始見於西漢末年,當時稱作“檟”,《爾雅》說是“苦荼”。但“荼”是菊科草本植物,“茶”是山茶科木本植物,風馬牛不相及。大約是茶味之苦近於荼,才把“茶”也稱作“荼”吧!郭璞注云:“檟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又說檟葉早採的叫“荼”,晚採的叫“茗”,也叫“荈”,也就是老葉粗茶。到唐代陸羽著《茶經》時,才把“荼”字減去一橫,寫成了“茶”,“荼”字反倒很少有人認識,害得一些唸白字的,老是把“如火如荼”念成“如火如茶”。
59in。cn 小說排行榜
第一章 飲食 四 煙、酒、茶(4)
59in。cn 小說排行榜
茶之正式得名如此之晚,可見飲茶也不會太早。商周青銅器中沒有茶具,漢墓出土食品中也不見茶葉,至少說明當時飲茶尚未形成一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