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精衛(一八八三~一九四四)和胡漢民(一八七九~一九三六)了。汪是廣州秀才中的「案首」(即第一名,也是「三元及第」中的第一「元」);胡則是「舉人」叢中「每發必中」的名「槍手」或「捉刀人」,在科舉中為人「代考」。一九○二年胡為某兄弟捉刀皆中舉,曾獲報酬銀洋六千餅(見汪、胡二人自傳)。那時的六千元銀洋是一宗嚇壞人的財產。
所以汪、胡二人都是清末第一流的才士。他二人入盟之後,立刻就變成《民報》的臺柱。再與章太炎等相配合,真是雲從龍、風從虎,幾管毛筆,橫掃天下。而他們的對手方的康、梁也是海內第一流。因此在清末他們的文壇對陣,其光輝燦爛,真照耀古今。那時還是個中學生的胡適,也為之目迷五色,讚歎不已。所以同盟會自然也就成為中國革命獨一無二的發言人了。
但是汪、胡在加盟之前都沒有參加過小組織。因為廣東佬那時,不論是革命或保皇,都站在最前排。搞革命要做「會黨」,汪、胡不為也;搞保皇要抬舉「載湉小丑」(章太炎辦《蘇報》所用的詈辭,章也為此坐牢),汪、胡亦不為也。所以他二人就變成排滿革命的單幹戶。一旦入盟,也就只有第一種忠誠。追隨中山,作其肱股,而終身不渝了。中山也幸虧有了這哼哈二將。
但是那時保持同盟會不致分裂的最大功臣,應該還是黃興。黃興是「同盟會」中的實力派;也是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