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同上吊的還有太監王承恩。十七年的勵精圖治,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複雜的一個。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當然,複雜性格的背後,是複雜的政治形勢。農民起義、後金軍隊的入侵、災荒、大臣之間的黨同伐異,都是讓思宗頭痛的難題。處理這樣的難題,成功或者失誤都屬於正常。孟森先生說:“思宗如果在萬曆以前當國,就不是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當國,那麼必定要亡國!”思宗死的時候,也是這樣自解的。此後,歷史學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崇禎皇帝名朱由檢,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出生,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的第五子。父親朱常洛是祖父萬曆皇帝的長子,卻一直不受祖父的寵愛,連太子的位置差點都保不住。好不容易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登上皇位,卻在一個月內就一命嗚呼。朱由檢的長兄朱由校,是歷史上以頑劣著稱的熹宗皇帝。整個天啟年間的後期,熹宗任由魏忠賢專黨擅權,朝政一片黑暗。但是,對於僅存的弟弟朱由檢,熹宗皇帝卻百倍地珍惜。天啟二年(1622年),朱由校封弟弟朱由檢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沒有兒子的熹宗指定朱由檢為他的皇位繼承人。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去世,隨後朱由檢即位。在當時來說,朱由檢的即位無疑是眾望所歸。但是,信王朱由檢的即位,無疑讓魏忠賢驚恐異常。魏忠賢不知道新上任的皇帝到底將如何對待他,於是給朱由檢送了一些美女,希望新皇帝最好是一個好色之徒。不過,顯然朱由檢不是一個好色之徒,最起碼他知道不能在即位之初就沉湎酒色。在識破魏忠賢以春藥“迷魂香”來誘惑自己的詭計後,朱由檢大發感嘆說:“皇考、皇兄皆為此誤矣!”而且,他靜候時機,暗中地削弱魏忠賢的影響力。一個多月後,朱由檢懲辦了崔呈秀,等於是截斷了魏忠賢的左右手。十月二十二日,離熹宗皇帝之死僅兩月,工部主事陸澄源彈劾魏忠賢,掀起倒魏的高潮。十月二十六日,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疏攻擊魏忠賢十大罪狀,每條罪名都可以坐魏忠賢的死罪。於是,思宗立即開始行動,召魏忠賢,命令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了錢嘉徵的奏疏。次日,魏忠賢請求引疾辭爵,得到思宗的允許。十一月初一日,朱由檢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司香。十一月初六日,在阜城縣(今河北阜城)南關的旅舍中,魏忠賢在旅館中自縊而亡。接著,朱由檢對魏忠賢餘黨進行清算。在崇禎二年定下閹黨逆案之後,朱由檢完全掌握了對龐大的國家政權的掌握。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魏忠賢一事,顯然讓他對於自己的政治才能產生了過高的估計。他在此後十餘年的統治中,他事事獨斷,事事親為,過度迷信自己的能力。這樣,思宗的自信,慢慢地變成了自負,變成了剛愎自用。所以,一方面他成為明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但另一方面,他的事事親為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一個勤政、自律、立志有為的皇帝無奈成為亡國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馭下之嚴,卻正是加速了明王朝覆亡的催化劑。顯然,崇禎帝之亡國,未必與己無關,如殺袁崇煥一節,即是愚蠢的自毀長城之舉。滿洲的皇太極正是利用了崇禎皇帝多疑的性格,才能施行反間計除去袁崇煥。而袁崇煥一死,遼東的戰局更無人可以收拾。而且,朱由檢對於大臣的態度,其嚴峻和刻薄已經超出想像。作為一個自律甚嚴、急於求成的皇帝,他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以來政府的陋習。當時,有一位名叫陝嗣宗的官員就上疏批評過朱由檢,說他“五不自知”,其中有一條是“日趨於紛苛而不自知”。應當說,陝嗣宗的批評是非常深刻的。一個過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難出現敢於擔當的大臣的。所以,無為而治的明代皇帝如孝宗、穆宗統治的時代,倒是名臣輩出。後代歷史學家常感嘆崇禎朝“有君而無臣”,其實,因為思宗過分地苛責大臣,大臣們動則得咎,哪裡敢有什麼動作呢?所以,崇禎一朝中,真正能夠辦事、願意辦事的大臣不多;而且,崇禎一朝中,被殺的大臣也頗多。頻繁地更換大臣和濫殺大臣,是崇禎朝的特點之一。崇禎一朝17年,設內閣大學士如弈棋一般,輪換了50人,變換之快,真是讓人嘖舌。在六部尚書中,刑部尚書換了17人;然而,17人中,薛貞被處死,韓繼思、鄭三俊、劉之鳳、李覺斯、徐石麒等先後下獄,獄中庾死二人。大部分人都不得善終。兵部尚書中,王洽因崇禎二年清兵入關而被思宗處死,陳新甲因洩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