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之事而被處死。在地方督撫中,總督中被誅者7人: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範志完、趙光忭(biàn);巡撫被戮者11人:薊鎮王應豸(zhì)、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另外還有河南巡撫李仙鳳被逮自殺。這些大臣,都是應對遼東戰事和平息農民起義的將領,他們動輒遭罪被殺,也就很容易說明崇禎朝軍事上的大潰敗了。
皇帝督責越嚴,臣下們越不敢擔當;皇帝焦勞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著名的學者劉宗周就在批評思宗的奏疏中這樣說:“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為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為壅蔽。”崇禎朝的政局,正是這樣發展下去的,而朱由檢最終也只落得眾叛親離。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拿著三眼槍四處亂竄的朱由檢身邊,沒有任何文官相隨,而陪同的只是一批小太監。十九日,朱由檢煤山上吊時,身邊僅有司禮監太監王承恩的陪伴。 (陳時龍)
李自成兩次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