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頁)
交通工具類:滄海一葉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充滿著困難和障礙。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如此痛苦的時代,我們思考問題就是從這樣一個時代出發的。在本書的標題為“現在”
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在研究當今這個社會時承認和證實了以下各點:第一、法蘭西革命的政策或政治理想可以確切地概括為這樣三個詞:自由、平等、博愛;第二、平等是一項原則,一種信條;而平等這個詞的革命。。
象徵就意味著:平等是一項神聖的法律,一項先於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項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第三、這項原則,雖然根本不曾付諸實踐,但至今仍然作為正義的準繩而被接受下來;第四、今日之社會,如果從某一個角度加以觀察的話,它除了這項原則以外,別無其他基礎;第五、當前社會的弊病就是這項原則和它的對立面的鬥爭的結果。
由此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在自然秩序中,如同迄今人類智慧所能認識的那樣,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管這項原則的合理的結果是什麼,它們終將會得到實現;同樣在我們今天所想像的老城區內,公民與公民之間是平等的,不管這項原則的合理的結果是什麼,它們終將會得到實現。
然而,在我們這樣獲得了“現在”
部分的意義之後,我們要
266
262第二部分 過去
追溯到“過去”
,以便了解我們對於平等這一信條所抱的希望是否能夠得到證實,或者遭到否認。
因此寫出了本論著的第二部分即“過去”。
而過去部分完全證實了我們在現在部分中發現的真理。。。。。
我們深信人類早先的生活包含著平等的萌芽。一切偉大的宗教,一切偉大的哲學,一切偉大的立法,都包含著這種萌芽。
本著作第二部分的總目標則是為此提供明顯的、確實的證據。
宗教的深刻意義,可以說是單一的、永恆的、一致的,但在連續的各階段上,又有多種多樣的啟示,這可以從我們對一些文字進行對照和評註中明顯地表現出來。宗教從本質上說是人類的團結,而平等是它的一個側面。
如果平等在一個時期的發展和在另一個時期的發展具有同一程序的話,那就談不上什麼進步。然而進步,不論其主因是什麼,則是人類的法則。
我們對於過去的全部研究應該使我們證實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等的萌芽總是存在著的;另一方面是這種萌芽過去從來不曾發展到象今天這樣理想。
但是我要重申,永恆的啟示體現在一切偉大的宗教之中,它始終聲稱維護人類平等。
因此,在過去部分中產生了一種矛盾,我們一直在加以研究和澄清。
這種矛盾仍在繼續,這就使社會法權至今缺乏基礎。
人類平等一旦被理解和接受,它單獨就能給政治權利提供基礎。
所以我們再次重申,迄今為止,法權從來沒有得到人們的承認。
我們在證實這一點時指出了從亞里士多德到孟德斯鳩所有政治學家只知道在法權問題上羅列事實。
267
第十三章362
我們不必回到我們曾經從這個角度對於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柏拉圖的《理想國》所做的分析上去。亞里士多德把事實當成理想,而柏拉圖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只看到理想卻看不到事實,這是由於他幽閉在特權階層之中。
原始的宗教高於柏拉圖的理想;這就是為什麼摩西法典,無論在創世信條或在立法之中,包含著人類平等的原則,並能戰勝一切妄圖把平等原則不同程度加以詆譭和歪曲的宗教與哲學。
基督教(其正宗出自摩西法典)
曾對平等作出了新的貢獻,同時為人類提出這樣的告誡:“你們大家都是同一個上帝的子孫,你們大家都是兄弟,你們要象兄弟般的相親相愛。”
但是正象我們指出的那樣,基督教出自摩西法典教派,即埃塞尼教派,它不能超越埃塞尼人的科學以及他們的實踐。
基督教僧侶的恬靜生活只是埃塞尼人生活的翻版;當基督教統治到全球的時候,它使“反博愛”
,亦即不平等繼續存在下來。為了捍衛自身的存在,基督教不得不承認和乞靈於精神和世俗、神聖天國和地面王國、上帝和愷撒這種虛假荒唐的區別。
所以真應該說,福音書的來臨只是直接影響著感情,對於認識,對於活動只能間接地發生作用。基督教並沒有帶來平等的科學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