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禮片生產以及如何提高影片質量和加強藝術領導等問題。夏衍在講話中提出要突破老一套“革命經”、“戰爭道”,思想要解放,題材要寬廣,有意識地增加新品種。陳荒煤批判了“強調政治忽視藝術”等“左”的錯誤,呼籲要“出大師”、“出流派”。7月19日,文化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呈報《關於提高藝術質量的報告》,指出1958年的藝術生產中,違反藝術創作規律,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等現象十分嚴重,並提出了將藝術片年產量降到70部左右,鼓勵題材、風格、樣式多樣化等多項改進措施。面對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中拍攝的“藝術性紀錄片”的“冒進”和“過多”、“過剩”,周恩來總理和黨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早就公開指出:“我們至少要拍出7部具有較高思想藝術水平的彩色故事影片來,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年大慶隆重獻禮。”
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正是在這種正確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不負眾望,以自己的出眾才華和對黨和人民的無限深情,透過深入生活的紮實底蘊,在建國十週年來臨之際,相繼拍攝出來許多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好影片。1959年,共生產故事影片(含戲曲片)82部,雖然產量比上一年有較大下降,但整體藝術質量卻明顯上升。透過政審,電影局領導和權威人士普遍認為,達到一定藝術創作水準的大約有30餘部,佔全年總產量的1/3以上,其中彩色片的生產佔45%,無論是數量,還是在總產量中的比重,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年。經過文化部精挑細選,首次大規模推出了18部優秀國產佳作。同時,當年的9月25日至10月24日,文化部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慶祝建國十週年國產新片展覽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影片展覽活動,共展出影片35部,其中故事影片17部,有《風從東方來》、《鋼鐵世家》、《換了人間》、《綠洲凱歌》、《戰火中的青春》、《沙漠追匪記》、《今天我休息》、《金玉姬》、《飛越天險》、《江山多嬌》、《烈火真金》、《試航》、《無名島》、《礦燈》、《黃浦江的故事》、《地下航線》、《前哨》等優秀作品擔綱“掛帥”,另外尚有新聞紀錄片7部,科教片6部,美術片4部。
另外確定18部的獻禮片,從當年的金秋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春天,其顯著而突出的特點:一是影片均為進口“伊斯曼”彩色膠片拍攝完成;二是各廠指標分配比例恰當,題材多樣化,形式藝術化;三是在攝影、錄音和洗印等高難度的技術方面均有重大攻關和突破;四是這些影片均由當紅影星和新中國重點培養的青年新秀領銜主演,陣容強大。
這18部歸類到“獻禮片”行列的故事片是:上影廠(6部)《林則徐》、《聶耳》、《春滿人間》、《萬紫千紅總是春》、《老兵新傳》(為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影片)、《寶蓮燈》(舞臺藝術片);北影廠(4部)《青春之歌》、《風暴》、《林家鋪子》、《水上春秋》;長影廠(4部)《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冰上姐妹》、《笑逐顏開》;八一廠(4部)《海鷹》、《萬水千山》、《回民支隊》、《戰上海》。
綜觀以上18部國產獻禮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影片無論是題材篩選,還是演職員陣容,無論是創作方向,還是藝術價值,均代表當時中國電影的最高成就,其中大多數影片已經成為不朽的中國經典名片。但由於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出來的藝術品,一些影片的選材儘管在突出和強調多樣化方面精挑細選,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這些銀幕膠片漸漸失去了原來應有的光澤。比如《萬紫千紅總是春》一片,因為把其政治背景儘可能地推到後臺,而著重描寫幾個家庭和婦女生活的關聯,而在眾多氾濫成災的“大躍進”片中脫穎而出,把本來定下的同樣是彩色片的《鋼鐵世家》給替換下來,當時圍繞著究竟是上《萬紫千紅總是春》還是輕喜劇風格的《今天我休息》而在上影廠領導班子中意見不一,爭論不休,因為同樣是以“大躍進”為背景但在全片幾乎是看不到這種濃烈的政治運動的氛圍,而且是以喜劇色彩的笑料和愛情的主線來貫穿全片,來熱情讚揚好人好事的社會新風尚,雅俗共賞的通俗化套路,更能貼近普通老百姓對傳統電影形式和情節發展的欣賞習慣,而由於後來明文指出要求上報的“獻禮片”必須是彩色片,這樣,《萬紫千紅總是春》就佔了一個大便宜,這樣的例子同樣也發生在長影廠拍攝頗受圈內人器重和一致看好的《戰火中的青春》的身上,無論是從藝術成就還是題材故事都比之遜色的《笑逐顏開》鑑於搶選一步的彩色膠片,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