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職權相同,也由張狂直接任命,並且可以與尚書令輪流執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級,尚書令對上尚書史,也並無多少不同之處。三個人共同負責尚書檯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獨攬大權要安全的多了。
尚書檯之下,在具體中央事物的處理上,張狂又搭建了“六部”,作為尚書檯的執行機構。所謂的六部,當然便是後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領叫做“尚書郎”,合稱“六部尚書”,歸屬尚書令和尚書史的管轄,但也具備足夠的獨立性。特別是因為每部各管一塊,同樣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會出現的權柄過重的現象。
此外,為了有效的監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張狂設定了不歸尚書檯管轄的御史臺,獨和諧立於朝廷行政體系之外,專門負責抓出官吏們的錯處。而御史臺的首領御史大夫,則是能夠在尚書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當然,如今正是天下煩亂之時,軍隊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機構,文事只是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趙公國設定的重頭戲,還在武將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職位,依然保留了漢制,稱為“大將軍”。但不同於漢制的一點是,趙公國的大將軍是純粹的武官,只負責戰事,並無領導尚書檯的權柄。
而且,張狂特地規定,大將軍不常設,只有在天下出現大規模動亂的時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國家太平之時,管理軍事的最高武職,則是新設的“上將軍”。
在“上將軍”之下,分“鎮東將軍”、“鎮西將軍”、“鎮南將軍”、“鎮北將軍”等四鎮將軍,分別負責國家四個方向上的軍事安全。
萬一某個方面出現了大的亂事,朝廷中央則可以臨時任命一名地位低於四鎮將軍的“四徵將軍”,也就是“徵東、南、西、北將軍”之一,領兵出征,用於平定叛亂。
四鎮將軍之下,是為“中郎將”系統。
中郎將為國中具體領兵的武將,分別屯駐在某些重要的戰略要地,用於鎮守一方。按照職責和駐地,中郎將可以分為羽林中郎將負責鎮守都城、河套中郎將負責河套屯田和威懾胡人、烏丸中郎將、鮮卑中郎將等。
這些中郎將各有直轄部下,通常在國家的命令下直接負責作戰,也可以在高一級的將軍指揮下作戰。如果有多箇中郎將的軍隊被彙集到一起,國中就會派出“四徵將軍”前來統帥作戰。
中郎將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為仟長、佰長、五什長、什長等構架。這套當年起源於天平軍的軍事體系,歷經十餘年的修補,依然為張狂所沿用下來。
這些職位的確立,便是新設“趙公”國的中央官制。
第38節 舉士官須考
至於地方上的官制構成,張狂暫時維持了原有的“州-郡-縣-鄉-裡”制度,只是在地方官的權柄設定上,做出了若干修改,以便於分權,免得地方官手中權力過於膨脹。
在張狂的設計中,當天下太平下來以後,每個州配備刺史一人,都尉一人。刺史負責監督民政和人事,都尉負責統領一支州中的常備軍。而每個郡中,除了太守之外,還要配上中尉一人,以負責郡中的軍事。
這樣的話,太守的兵權就被分走了,有利於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發生。
官職架構大致完成以後,張狂又必須面對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官職的俸祿和地位。
說實話,漢朝的那套百石、千石的俸祿地位模式,張狂覺得用起來頗不習慣。哪怕穿越到了漢朝這麼多年,張狂依然認為,後世流行的九品官位模式,明顯優於漢朝的官位叫法。
所以,張狂提前歷史十多年,搞出了一個“九品官階制”。由正一品到從九品,這樣十八個官階,可比漢朝含混不清的二千石,比二千石,中二千石什麼的要簡潔易記多了。而層級分明的官階,讓人們可以輕鬆的確定哪一級官更大些。
提出了“九品官階制”以後,張狂本來想直接將尚書令確定為文官正一品,大將軍確定為武官正一品。不過,在程昱、董昭的共同勸說下,正一品到從二品這四個官階被特地空出來,用於安置一些虛銜高官,比如太傅啊,太師啊,太尉啊什麼的。
那些高品級官位。都是給人退休之後的榮譽頭銜,不是管正事的。至於管正事的官位,則被安到正三品開始算起。這樣一來,也算是給在職的官吏們一份想念,有了不斷向上攀爬的目標。
而且,出於對臣下攬權的忌憚。又結合所瞭解的各朝代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張狂特地降低了尚書令和尚書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