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憶這段“文明”歷史,並且對破壞園林景觀行為耿耿於懷,那是他早在大學裡讀過《環境地理》的教材,他知道人們搞建築、造園林建設要與周圍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統一協調,他懂得這樣的基本美學原則,通曉幾千年來人類早己悟出的人與生存環境所形成生理的心理的合諧關係。他的“耿耿於懷”情緒,有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摯愛至極的成分,更與他青年時在天壇的經歷有關。在上中學時他曾經在這紅牆黃瓦,園子大得讓人進來分辨不出東南西北的地方,有了諸多的經歷,有了印象和情感。六十年代初,正值讀中學的他和學生們,每週都要有半天時乘車來這裡上必須的勞動課。在這裡,他們春天挖樹坑澆水,秋天收白著、白菜。後來讀書報得知自從五八年起北京各公園都在響應號召種果樹,於是古皇家園林中減少歷代所植松柏樹多種植果樹。於是在古代社稷壇的中山公園內種上桃樹、杏樹;在祭奠上天的天壇公園中有了桃樹、核桃樹、白薯、玉米,於是成了中學生勞動力的場所和勞動課的內容。如今仍可以在那裡尋到那段歷史的痕跡,昔日的樁稼地變成了尚處“青年”的成片松樹林、整齊劃一的針柏林和路邊的核桃樹林帶。因為熟知這段史實,餘啟明每每看到這片片的幼樹林,總是回想起當時挖白著、給樹上肥的勞動場景,想象著伐倒古樹在古樹橫斜處開荒種地的情景。這樣的聯想讓他有較常人沒有的感慨:人在歷史過程中競然可以這樣,哪還有什麼東西或信念,讓人們去尊敬和畏懼?耿直率真的性格讓他常常觸景生情地感慨萬幹,也為他*燒身。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十八
去年的一場本與他並無直接關係的電視訪談節目,卻讓他為之受了不少累,傷了不小的神,當然對於餘老並無悔意,甚至還有些責任感的慰藉,文人的氣質讓他在是與非的問題面前很有鬥士的性格,為捍衛真理犧牲的精神。當時社會上一位有很大名氣的收藏大家在電視節目、著書撰文談傳統藝術時,談病態的美學特徵時,例舉太湖石和盆景為病態美,甚至講到審美的最高境界為病態並以梅花盆景的病梅為例大講中國人的審美觀。見到、聽到對盆景的評價、對所謂病梅的如此說法,餘老己是文未讀完身己站起,奪口而出:“一派孤陋寡聞,文化偏見!”他隨即寫了刀筆相見的反搏論文章,投書報端。
頗有傳統藝術衛士氣概的餘啟明老先生從太湖石講起:多孔多洞的太湖石呈複雜幾何狀,由弧線、直線、內凹或外凸連成一體的外端輪廓;構造出不同的紋飾與獨特的肌理;全部聚集在一塊曾沉於太湖底的石灰岩石上。這種由眾多個性的獨特的區域性造型,最終構築為變幻無窮的完美整體典型的組合,創造出變化中的統一,凡具有“瘦、漏、皺、透”之美的太湖石,在選擇與製作過程中大都是溶入了表現國人審美標準的技藝。體現了:“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單調的一種聲音不可悅耳;孤立的一種物象也不可能構成絢麗多彩的景觀; 相同的東西加到一起不可能產生美,只有不同的東西綜合在一起來才能形成美”。這樣中國傳統哲學核心“和”的思想。這藝術特徵在諸多傳統的文化藝術門類如: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以建築物、山水、植物等的多元組合,營造“移步易景”景觀又融入一園之中;中國山水畫以飽覽天下風光繪於一紙,以繪畫、題詩詞、篆刻、書法等的融合,臆造大幹世界美景;中國書法以用墨多少、字跡虛實、筆鋒或收或斂,創造書寫為藝術的淵源;原創的中國盆景承襲了這樣的民族文化基因,強調“一景二盆三托架”的整體美原則,並以樹樁、山石、配件等組合一盆缽中,完成“立體畫”的造景。“和”的思想,在繪畫、園林、盆景作品中均為重要的審美原則,一種民族藝術風格的體現。
就中國盆景藝術歷史而言應該講:偏頗的美也就是典型的非常規的藝術品,可能在該藝術文化歷史長河某階段時間內為部分人的審美追求,而非該藝術門類美與審美的全部和全時期、全過程。例如在盆景藝術近百年來在歐美國家的傳播歷史中,當初歐美國家人對盆中樹樁曾有“小老樹”甚至“侏儒樹”的認知,而現如今對體現自然之美的藝術品己全盤地接受了,甚至連表意特徵的漢字題名作法也在效仿,可見一斑。其實中國盆景同其它藝術門類無一不體現著中國哲學傳統,均以構築和諧的內容與形式為美,盆中樹樁的根、幹、枝、葉與盆缽與配件與托架與題名都要融會貫通地共同表達著作品的整體美,因為“和”的文化理念為中國人哲學的核心,而畸形、病態的藝術形式又怎麼能體現這樣的民族精神。
讀藝術文化史可以發現歷來以盆景消費者也就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