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頁)
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兵,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
宋國大司馬公孫固非常清楚宋國絕非楚國的對手,勸宋襄公道:“楚國是大國,兵多將廣,土地遼闊,我們宋國弱小,哪裡能與它相匹敵呢?還是跟楚國議和吧!”
宋襄公生氣地說:“楚軍雖說兵力有餘,但仁義不足;我們宋國兵力不足,但仁義有餘,仁義之師是戰無不勝的。你為什麼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呢?”
公孫固還想爭辯,但宋襄公怒氣衝衝地說:“我意已決,不必說了!”宋襄公命人做了一面大旗,高高地豎了起來,旗上繡著“仁義”兩個醒目的大字。
戰鬥開始後,楚軍強渡泓水。宋將司馬子魚看到楚軍一半渡過河來,一半還在河中,就勸宋襄公下令進攻,乘楚軍尚無立足之處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宋襄公卻說:“寡人一向主張‘仁義’,敵人尚在渡河,我軍趁此進攻,那還有什麼‘仁義’可言?”
楚軍終於渡過了河,開始佈陣。司馬子魚又勸宋襄公:“楚軍現在佇列未成,較為混亂,我們趕快進攻,還有希望獲勝,趕快下令吧!”宋襄公指著迎風飄揚的“仁義”大旗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敵人佈陣未穩就發起進攻呢?”宋軍由此坐失戰機。
楚軍布好陣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宋軍衝殺過來。宋軍一戰即潰。楚軍乘勢掩殺,宋軍丟盔棄甲,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仁義”大旗則成了楚軍的戰利品。
宋襄公慘敗後,還不服氣,他對司馬子魚說:“仁人君子作戰,重在以德服人,敵人受了重傷,不應再去傷害他;看見頭髮花白的敵人,也不應抓他做俘虜。敵人還沒有擺好陣,我們就擊鼓進軍,這不能算是堂堂正正的勝利。”
司馬子魚長嘆一口氣,說:“我們宋國兵微將寡,根本就不是楚國的對手,本不應該跟楚國交戰。可是您卻非要交戰不可。一旦交戰,就應抓住戰機,痛擊敵人,可是你卻講什麼仁義。不傷害重傷的敵人,就等敵人來傷害我們吧;不抓頭髮花白的人做俘虜,就讓敵人抓我們做俘虜好了。”
宋襄公無言以對。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傷勢過重,久治不愈,死了。
宋襄公在不瞭解敵人和自己的情況下就勉強用兵,用兵之後又不斷喪失戰機,完全無視戰爭規律。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即是講察兵、用兵的重要性。宋襄公無視自己的力量,先伐楚之盟國鄭國,引來楚國重擊,又不聽勸諫,濫講仁義,導致兵敗身死,實在是不察之罪也。
失於察兵,喪師覆國
察兵,孫子在其書篇首就提到這個問題,可知察兵之於用兵,之於國家,之於人民的重要性。因失於察兵而導致慘敗失利,滅國喪生的典型代表是前秦皇帝苻堅。用兵之前,其弟苻融曾痛哭流涕諫其不可對東晉用兵,苻堅不聽。苻融以良相王猛彌留之際不可伐晉的遺言再次相諫,苻堅依舊一意孤行。當時整個前秦王朝的主要敵人並非偏安於長江以南的東晉,而是崛起於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苻堅滅掉前燕、前涼後,國記憶體在著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尤其是他屬下的慕容氏。在這場戰爭的初期,滅晉計劃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只有心懷異心的慕容氏及其他幾個素懷異志的人支援他,因此戰爭動員存在著極大的不徹底性。。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作戰察兵,國之大事(2)
苻堅在良相王猛輔佐下,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可是天不假年,王猛英年早逝。臨死之際,王猛囑託苻堅千萬不可伐晉,苻堅也點頭應諾。當時東晉立於江南一隅,後在謝安等名相治理下已趨於穩定,有了相對穩固的基礎。時人讚譽說: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王猛在苻堅的重用下,打擊豪強,穩定民心,使前秦的國力空前上升。可是王猛死後,苻堅便把其遺言拋到九霄雲外。好大喜功,無視前秦政權內其他少數民族對他的反對,拼湊近百萬大軍,忽略軍隊的後勤補給,行軍戰線過長,軍事情報的不準確性,致使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局面出現。對降將朱序的失察,更是重大的失策;對軍隊的其他軍事首領,如慕容垂的失察,也是失敗的原因。最致命的弱點是對東晉的力量估計不足,導致重大失敗,結果喪師覆國,致使北方再度陷於分裂。
公元370年,前秦滅掉了前燕、前涼,攻佔了東晉的襄陽等地。苻堅認為一統天下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調徵各地人馬九十萬,向偏安南方的東晉殺來。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任命丞相謝安為征討大都督,率兵迎擊前秦軍隊。謝安胸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