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入世五週年與中國銀行業改革(2)
事實上,正因為中國經濟日趨外向,中國才見證並切身感受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從此才如夢方醒,真正意識到了中國自身銀行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當時的廣國投、粵海企業與海南發展銀行等資不抵債事件都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1997年底,中央召開了首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銀行改革列入國家戰略重點。
1998年春,中國發行了2 700億人民幣特別國債用以補充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1999—2000年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從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接收了面值達萬億人民幣的鉅額不良資產,部分減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歷史壞賬負擔。
但是,銀行改革伊始就遇到了重重阻力。其中兩個最大的阻力,一是銀行體系歷史包袱過重,大規模財務重組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巨大的直接與當期的經濟成本,這個成本誰來負擔?二是為了控制流量問題,銀行必須採取更為嚴格的信貸決策與風險管理,意味著經營不善的國企從此再也得不到信貸補貼支援,有可能增加企業破產與員工失業,從而造成社會乃至政治問題。
在這進退維谷之際,主要貿易伙伴國堅持把銀行業開放作為中國入世的前提條件之一。銀行業的開放將會加劇競爭,至少在短期有可能加大銀行不穩定的風險。但是,如果不承諾銀行開放,中國將無法如期入世,銀行改革步伐也將太慢,過程太長,顯然不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最終,中國政府決定有條件分步驟地開放銀行業,掃除了入世的一個主要路障。
中國的入世,是*開放政策的自然結果與延伸,透過入世協議與條約,把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更加制度化和永久化。
結果表明,入世達到了“一石雙鳥”之效,即成為國內結構改革的催化劑,透過開放促進深化包括銀行體系在內的市場化改革。
雄厚的外匯儲備為大規模財務重組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入世和銀行業開放五年過渡期等於為銀行改革設定了期限。這種即將背水一戰的壓力更加強化了中國加快銀行改革的意志與決心。顯然,要在短短五年間使一個龐大脆弱的銀行體系恢復健康,小打小鬧的游擊戰難以奏效,集中大量資源強勢攻關方能達到預期目標。而大規模財務重組正是中國入世後銀行改革的第一役。
入世後兩週年,中國政府成立了中央匯金公司,破天荒地動用外匯儲備450億美元與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票據,對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財務重組,使這兩家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平衡表煥然一新,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良資產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關鍵財務指標頃刻間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在緊接下來的兩年,即2004—2005年期間,匯金公司與人民銀行、財政部、社保基金一道先後分別對交通銀行與工商銀行進行注資與剝離不良貸款,使交行與工行相繼擺脫了歷史沉重包袱,在財務上變得遠為健康。
在過去幾年中,銀行體系大規模財務重組,包括注資與劃撥不良資產,累計近3 000億美元之巨,其中相當大的部分直接來自國家外匯儲備。正是入世後開放銀行業的承諾,促使了中國下定決心加快銀行改革,而持續的成功的開放政策透過貿易盈餘與外資淨流入累積,使中國的外匯儲備在入世後的幾年中急劇膨脹,又為大規模銀行改革積聚了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與許多銀行體系不健全的新生市場國家相比,雄厚的外匯儲備是中國銀行改革的一個重要優勢。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入世五週年與中國銀行業改革(3)
國際戰略投資者的作用
中國政府在銀行改革中的另一著高棋,就是積極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戰略引資有別於中國入世多邊協議中對開放銀行服務市場的相關承諾。這一政策是中國在2001年入世後單方面主動出臺的。前者涉及服務貿易開放(經常賬戶)問題,後者涉及投資(資本賬戶)問題,即容許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銀行作為少數股東參股,外資參股行為並不改變境內銀行性質。外資在境內機構參股,使得2007年初銀行業全面開放以後的競爭格局出現了頗有意思的變化,將不再是單純的中資與外資銀行之間的競爭,而是相互滲透,利益交錯,更可能實現多贏局面。
鑑於中國銀行改革財務成本高企,注資壓力巨大,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能夠在國家注資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質性地幫助銀行充實資本金。對於那些不能優先得到中央政府注資的股份制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