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術創新可以有兩種選擇,發明或引進,到底哪種方式好,這要看哪一種方式成本比較低,收益比較大……
“新技術發明一般投入非常大、風險也非常大……
“研究表明95%的研發專案沒有產生任何結果,只有5%的專案最後成為可以申請專利的技術。而且申請專利以後的技術並不都有商業價值,很多最後被束之高閣,沒有投入使用。這是因為:有些新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消費者不一定喜歡……
“如果發展中國家也用自己發明的方式來取得技術創新,那麼也必須和發達國家一樣花同樣高的成本和麵對同樣的風險。但發展中國家還可以利用與發達國家存在技術差距,透過技術模仿、引進來獲得技術創新,很多技術模仿、引進不需要花費成本……
“這樣,靠引進技術的發展中國家技術變遷的成本,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和發達國家的這個差距,進行快速技術變遷。”
林的這些話,顯然是任正非、張瑞敏、柳傳志們非常愛聽的,也正是他們實施競底戰略的理論基礎,但林毅夫以此推匯出來的樂觀結論,卻顯得有些愚蠢:
“技術變遷越快,資本積累回報率就越高,從而資本積累就越快;技術變遷越快,新的、附加值較高的生產環節或產業部門就出現得越快,這個國家、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變遷就越快。”
顯然,林毅夫在做出這個“當然正確”的論斷時,犯了中國人通常的憑直覺推論(想當然)的毛病,沒有深入產業界進行認真的實證研究,因為中國的情況並非如此。
實際上,由於競底的普遍性,雖然西方成熟的技術被快速引進到中國,新的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部門卻不會出現。
以PC產業為例。中國從最開始的80286臺式電腦做起,一直走到目前的英特爾酷睿2四核膝上型電腦,中國的整個PC產業,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有本質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