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獲得巨大收益,從而在美國總部不斷進行競優式的研發,開發出升級換代的產品,再來讓“囚徒”們競底。
第一章八、與競底相關的理論闡述(5)
這,就是當今產業全球化的實質。
博弈論中還有一種零和博弈,在零和博弈中,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損失。
李志強和他的打工妹們,主要也是進行零和博弈。他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對打工妹工資的壓低和剋扣,他多掙1萬塊,可能打工妹們就得少拿9千塊。因此李志強不得不靠競打工妹們的底來多掙錢。
如何才能達到雙贏呢?比如李志強給打工妹加1元工資,而自己能獲得元甚至元的收益,那就能達到一種雙贏局面。
但李志強對打工妹的潛力都用盡了,他已經沒有辦法,在給打工妹們加1元工資時,她們會為他掙得元或元的收益。所以他當然不會考慮為她們加1元的工資。而打工妹們則覺得既然老闆給的是最基本的工資,自己也只能幹老闆要求的最起碼的工作,是否能為老闆增加收益,那不是自己應該操心的事。
因此,在競底企業,多贏局面,即“大家合力把餅做大”的情況,很難出現。唯有大家眼睛盯著有限的那塊“餅”上,彼此競底,誰的競底實力強,誰搶到的“餅”大。
案例:經濟學人對競底、競優的相關論述
對任正非、李志強們遇到的競底困境,西方經濟學家所進行的專門性研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
1。這是落後國家特有的現象,西方的經濟學家不會把這些問題當做自己的課題;
2。國內的經濟學者無不飽受多年的應試教育毒害,同時秉承了中國人缺乏科學精神的特性,因此他們熱衷於傳授西方經濟學家為西方社會研發的最新理論,但對中國尤其是中國民營企業所存在的實際困難涉足較少。
且看看兩個有分量的中國經濟學人的見解:
楊小凱:經濟學家,湖南人,“*”期間被以反革命罪判處十年徒刑,主要透過自學獲得經濟學知識,後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讀書,擔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系教授,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研究員。
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認為:楊的工作比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和另外兩位諾貝爾獎有力候選人羅默、克魯格曼要好得多;諾貝爾獎得主阿羅稱讚:他的研究使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混為一體。
楊小凱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人,在他2004年英年早逝後,這一稱號轉到林毅夫身上。
林毅夫:經濟學者,出生於臺灣,留學美國,北大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要素稟賦結構對產業和技術選擇的影響,以及制度變遷的決定性作用。2008年,成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階副行長。
林毅夫頗有點獨特的才能,比如他將團隊監督理論引入農業經濟學,論證出中國人民公社的不成功,其根本原因在於無法解決對農民的監督問題,而不是所有制導致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問題;比如他認為國企改革的關鍵,在於培育公平的市場環境,而不是國企產權引起的效率問題,反對私有化是國企改革成功的唯一出路。這些獨特的思想,說明一隻“海龜”戴著有色眼鏡研究經濟學,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奇特效果。
楊小凱曾著文專門談論過中國的後發劣勢,他說:“落後國家由於模仿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在沒有好的制度的條件下,透過對發達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發達國家必須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別是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容易,模仿製度比較困難,因為要改革制度會觸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後國家會傾向於技術模仿。但是,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章八、與競底相關的理論闡述(6)
楊小凱將李志強們的難題,上升到了制度層面,並特別談到日本的情況:“日本和中國的比較說明,要獲得後發優勢,一定要先做個學習成功制度的好學生,在考試未及格前,一個壞學生是沒有資格講‘制度創新’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本書前言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日本經濟騰飛30年,日本人的平均工資超過美國;而中國經濟騰飛30年,中國人的平均工資只有美國人的?
對楊小凱這些觀點,林毅夫基於他的“官方”立場,專文作出以下回應:“發展中國家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