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PC產業為例。中國從最開始的80286臺式電腦做起,一直走到目前的英特爾酷睿2四核膝上型電腦,中國的整個PC產業,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有本質的提升嗎?
以電視機為例。中國從9寸黑白電視機,一直做到平板、液晶、等離子,中國並沒有佔據附加值較高的產業地位。
再以音像產品為例。中國從錄音機、CD、VCD,一直走到DVD,在世界的產業分工中,中國人有什麼本質的變化嗎?
再以照相機、手錶、藥品、服裝面料、軟體、汽車……為例。
沒有。我們在可預見的將來,也看不出什麼實質的希望。
因此,林毅夫說:“技術變遷越快……這個國家、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變遷就越快。”不知道他能舉哪些產業的例子,來支援他的論斷。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只能得出正確的推論是:非核心技術的變遷,一定與產業結構的變遷毫無關係!
即使透過技術引進,或憑一時的靈機一動(突發性的、一次性的創新,如中國人開發出了VCD,從無到有地創造了VCD產業),有了一時的核心技術,同樣不能帶來產業結構的變遷!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八、與競底相關的理論闡述(7)
接著,林毅夫對“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沒有必然聯絡”進行了長篇論述。然而,他在這方面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制度創新當然對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連中學生都知道“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上層建築就包括政治、法律,有時這種反作用極為巨大。他又回到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談到政府發展戰略的問題,他問道:
“技術創新是一個國家長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既然後發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而具有後發優勢,為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真正利用了這個優勢,加速經濟發展而縮小或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僅屬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後發國家,經濟發展還是困難重重。其原因其實在於政府所施行的發展戰略。”
對於這個關鍵性問題,林毅夫給出的答案是:
“由於一個經濟的產業結構內生決定於這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 ,如果一個發展中經濟要想提高其產業結構,必須先提高其要素稟賦結構。所謂提高要素稟賦結構,就是增加經濟中每個勞動力的資本擁有量。資本來自於剩餘、積累。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誘導其企業比較好地按其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則每個企業都會有‘自生能力’,也就是‘只要有正常的管理,不需要任何外部的補貼,就預期可以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利潤率’。這樣的經濟總的來講,在競爭的市場中會最有競爭力,佔有的市場份額最大,創造的剩餘、積累就最多,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也就會最快。當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產業也要隨之升級,按比較優勢的原則來引進技術,其引進成本和學習成本都會最低,這樣也就能夠真正發揮後發優勢。”
這段引文較長,但其中的邏輯還是十分清晰的:
要提高產業結構,必須提高要素稟賦結構;而要提高要素稟賦結構,就要增加每個勞動力的資本擁有量。具體到志強廠,林毅夫的話體現為:張小花應該花錢參加培訓(不論是由她自己出錢還是由志強廠出錢),志強廠應該添置裝置,招聘技術人員,提高研發能力,更新生產裝置,提高生產效率,這樣就將逐步提升電子加工業的產業結構。這顯然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李志強們即使不用學習林毅夫的文章,心裡也有這樣美好的打算。
但這一切需要錢。
錢從哪兒來呢?林毅夫沒有迴避這個問題:
“資本來自於剩餘積累。”
這話也說得非常正確。但關鍵問題在於,中國是個競底社會,李志強對打工妹競底,所以打工妹們沒有錢進行培訓。而李志強這樣做,也完全是出於生存的壓力,因為他要面對自己的競爭對手張志強們和國家、外資的多重競底。
國家對李志強的競底,我們從每年財政收入的增長,遠超過GDP增長的百分點,就可以管中窺豹。
在這種競底的環境下,李志強想提升研發能力,更新生產裝置,不過是窮人夢裡娶媳婦——過過乾癮。他只能蹲在車間的空地上,用最簡陋的方法,尋找用水泥製作加重塊的最佳辦法。
林毅夫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一五”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