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家如果還能熱愛自己的事業工作,那他實在是太難得了。所以中國企業家大多持聯想柳傳志的經營哲學:怎麼賺錢怎麼做。今天做醫療器械;明天開礦;後天搞房地產;大後天去炒期貨,在終於聚斂了一筆財富後,就買外國護照或綠卡,逃離這個競底的國度。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任正非能堅持做通訊製造,確屬不易。華為有今日之成就,任正非強悍的競底精神,是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第六章的競底人物段位排列時,任正非和郭臺銘等排在柳傳志、*、李書福之上。
但是,競底式的工作,只能得出底線質量的產品;堅韌和刻苦的結果,只能是及格。而只有熱愛,才能達到優秀或出色的境界。
要靠一群沒有熱愛的人,將中國打造成人類社會的強國和大國,很難。
任何真正的創新,都必然建立在熱愛的基礎上,沒有熱愛並享受工作的員工,沒有熱愛自己行業的企業家,中國的企業自然無法進行真正的創新,因此它們將永遠停留在競底的水平。
在當今世界,靠軍備競賽、軍事掠奪謀求長期的發展,絕無可能。宏觀經濟的發展,完全依靠微觀層面上,每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而每個企業的競爭力,又完全依賴於其員工的競爭力,中國的員工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中國企業必然缺乏競爭力,如此一來,中國想成為世界強國,可能嗎?
這就是為什麼經濟騰飛了30年,中國卻不曾出現過值得尊敬的企業,沒有產生真正的國際大品牌,更沒有偉大的企業家,只有賺了些錢、善於用各種方法作秀的商人,和一堆渴望賺錢的企業。
案例:為何華為的研發人員不愛研發
華為的研發骨幹在離開華為後,很少再做技術工作,因為他們在華為,早已對這種競底式的工作,忍耐得太長久,工作已經透支了他們在研發時的所有熱情,因此,當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時,就像脫網的飛鳥,再也不會選擇搞研發。
有能力、有經驗的研發人才大多設法離開研發崗位,如此一來,華為只有那些無力解脫,或新入職的工程師,才會無奈地留在研發的崗位上,這樣的工程師做出的產品,其質量自然難敵對手有熱情、富於創新的工程師的作品,因此華為不得不在市場上以低價競爭,並付出更多的成本用於售後服務。這樣的結果是,不得不給研發人員較低的工資,從而更加留不住有水平的研發人員,陷入惡性迴圈。
正是競底式的工作,造就了一個不愛工作的民族!
正是競底式的環境,造就了一群不熱愛自己行業的企業家!
實際上,中國的問題,從古到今,從來不是出在底層的被競底者身上,而是出在競底者身上!出在競底的機制上!
企業做得不好,不是“細節決定成敗”,而是首先由戰略和制度決定成敗。難道2008年企業倒閉潮,是細節引起的嗎?同樣,中國的經濟沒有搞好,也不是企業家們做得不好,也是戰略和制度的問題。
只有以制度打破競底的怪圈,確定出不斷進步的發展戰略,中國的起飛才可能持續。
但要從制度層面進行改善,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人們往往會將問題推給底層的員工。對於員工的低敬業水平,任正非作為競底者,不會對員工的被競底狀態進行反思,反而理直氣壯地在大會小會上痛斥“中國人難管、懶散,非得用僵化的制度牢牢地束縛住”。這樣一來,華為的競底必然愈加劇烈,“毛巾”越擰越緊,導致華為不時橫死幾個年輕人。他們的夭折,也許能讓任正非認識到“毛巾”就要擰斷了,讓競底制度的“天網”,稍稍疏漏、鬆動幾分。
被競底者雖然人數眾多,但卻是純粹的弱勢群體,他們是典型意義的“群眾”,面目模糊。他們雖然很要面子,但卻只有很低的自尊,因此,缺乏個人特徵,很容易按照競底者的要求作出服從,儘管這種服從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他們很難在工作中表達自己的獨立思想。
華為的一名員工曾善意地上書,談自己對企業的建議,立刻被任正非批示:要麼將該員工辭退,要麼送精神病院。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此事在華為傳為佳話,在中國的企業界傳為美談,成為一個經典案例。
顯然,在這樣的競底環境下,員工只能對上級唯唯諾諾,表現得缺乏自己的個性。確實,被競底者就如同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螺絲釘只應中規中矩地固定在某個位置,當然不能有自己的個性。
但人能是螺絲釘嗎?人應該是螺絲釘嗎?人若成了螺絲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