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龐大廢墟感嘆道:華為“成也競底,敗也競底”。
案例: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的競底實質
中國人並不擅長系統思維和抽象思維,因此很少形成較有影響的理論。臺灣學者曾仕強總結出一套“中國式管理”,名噪一時,他說這種管理有三個核心,在此一一剖析如下:
1。“修己——洞悉人性,即洞悉人性動態變化,掌控變數,有效溝通,擁有豐沛能耐。”
“修已”,實際上就是對內競底。而為何要“洞悉人性”呢?由於人性的動態變化,會導致底線的變化,因此,競底者必須加以洞悉。如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競底,往往比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多“企業文化”的色彩。
高明的競底者常常觀察手下的被競底者,離底線還有多遠,以便掌握適當的競底強度,以免擊穿底線。如任正非在運轉華為時,就得不斷地觀察:這塊“毛巾”擰到什麼程度?還能不能再“擰”緊一點?或者是否擰得太緊了,該適當地松一點。這就是“掌控變數”。
2。“安人——知人善任,即掌握識人讀心的領導能力,栽培能幹得力的左右手。”
安人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讓被競底者安於被競底的狀態,同時栽培左右手,以便更好地控制下層被競底者,以保持競底組織的長期穩定執行。中國企業目前“安人”的較好辦法,就是柳傳志倡議的“入模子”,也就是員工比較痛恨的“洗腦”。
3。“治世——運籌帷幄,輕鬆愉快,寧靜致遠,日理萬機而不失策。”
競底戰略執行的理想狀態,是“不失策”,也即任正非所說的“只有毛巾擰乾了,毛巾還不斷,這才是最佳狀態”。而所謂的“失策”,就是擊穿了底線,“毛巾擰斷了,企業也完了”,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從對“中國式管理”的三個核心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它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競底理論的部分運用而已。
為何這種“中國式管理”不能流行於歐美呢?因為他們的主流文化已經升級為競優,競底文化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如明基收購西門子的手機部門後,想讓歐洲員工像大陸或臺灣員工一樣加班(競底),最終因員工依法抵制,最後明基不得不認賠8億多歐元。
。 想看書來
第一章三、中國競底的普遍性(1)
競底在中國社會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如果說它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從古代的“頭懸樑,錐刺股”、“臥薪嚐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到現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公而忘私”、“活著幹,死了算”、“沒有任何藉口”等風靡一時的口號,無一不浸透著競底的精神。
無獨有偶,在華為發生眾多橫死事件後,任正非在公眾訓話中,對此也有一句類似的名言:“人生是美好的,但過程充滿了痛苦。”在講話中,任正非沒有反省,唯有對“艱難奮鬥”的再提倡、再強調。
“頭懸樑,錐刺股”壓榨的是人的生理資源,這當然是不可持續的;而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口號中,“人上人”是沒有止境的,“苦中苦”也是沒有限度的,但人生苦短,人們對苦難的承受底線,也不是可以持續地開掘下去的。
以提高人們對痛苦、對醜惡的承受能力,從而獲得競爭優勢,這絕不是提升人的價值的有效途徑。正因為中國人實施的競底戰略,才出現了經濟快速騰飛三十年,而人均收入只有美國人的的“奇蹟”,也才有打工妹18~20年收入沒有實際增長的悲劇。
案例:重壓下的花朵——中國兒童們的競底式生存
競底是中國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只要稍稍用心觀察,就可以輕易在身邊找到競底的事例。
深圳荔園小學是市裡一所有口皆碑的好學校,其教學特點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平心而論,荔園的校長和老師們,都是極其負責的,否則,按照競底特點,他們不可能安穩地在一所好學校裡就職。
例如某年級八個班的語文課,由甲、乙兩位老師負責,學校將按各班的平均成績、最高最低成績等一系列基於分數的指標,來考核甲、乙的工作業績。如此一來,甲、乙老師為了使自己班上的學生在語文成績上勝過對方,則本能地傾向於加大學生的語文作業。
同樣,數學和英語老師也面臨著類似的壓力,他們也會加大自己這門課程的作業,與語文老師爭奪學生的課餘時間。
各科老師競相發力的結果,是可憐的小學生們負擔日趨沉重。儘管深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