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沂蒙山區走出來的樸實漢子,他的衣著打扮、生活習慣極其普通,以至於今天還有人說他像個農民。但是老朱從不在乎,他也不認為這是一個“侮辱”性的說法。他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的心始終根植在農村。直到今天,他的全部事業也都融匯於“三農”。作為一名企業家,消費者是他的上帝。但是,在朱新禮內心深處,廣袤的農村土地和尚不太富裕的農民兄弟更是他追求事業成功的源泉和動力。
溫暖的鄉村土壤培育了他樸實、內斂的性格,但是傳統守舊的習俗卻從沒擋住他追求創新和致富的渴求。這裡首先要糾正一個頑固的偏見,中國農民並非是生來就守舊木訥,相反中國農民是最富有創造精神的一個群體。束縛他們身心和創造力的,並不是腳下的遼闊土地,而是沉重的體制枷鎖。70年代末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源自農村的開創精神。而農村和農民也正代表著中國最真實、最深刻的國情,從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往往也最值得人們去關心和尊敬,因為他們身上承載了我們太多的社會責任和民族符號。今天我們對匯源成功模式的分析,就從這位叱吒國際市場的“中國果汁大王”——朱新禮的創業腳印開始追尋。
1952年朱新禮出生在山東省沂蒙山區一個落後的山村——沂源縣東里鎮東里村。沂蒙山區歷來是窮苦之地,沂源縣更是山多地少,是山東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自古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在那裡,貧窮是個普遍的狀態。朱新禮從小就歷盡窮困生活的艱澀,也感受到了農民對脫貧致富的極度渴望。
窮則思變。貧窮能激發人的鬥志,它能給人埋下自強的種子,與命運抗爭。貧窮的生活激發了幼年的朱新禮賺錢的能力。小時候家裡雖然很窮,但聰明的他卻總是能夠想出辦法,並且不畏辛勞,跑到山上採草藥勤工儉學。據說他從小的學費和書費就沒向家裡要過錢。那時同學們都不富裕,交費總是拖延,老師就把每學期最早和最後交齊的10個人名單寫到黑板上公佈,“我每次都是前十名,而且都是自己攢的錢。”至今說起這些,他還十分自豪。他是該村第一個萬元戶,也是全村公認的大能人。據後來他的身邊人“爆料”:他最初是靠駕駛一輛解放牌卡車承包搞運輸賺到了錢。在當時的中國農村,汽車就算是先進生產力的代名詞了。村子裡哪天要是來輛汽車,往往會招來一大幫大人孩子,齊攏在周圍看熱鬧。地方雖窮,但經濟也慢慢開始搞活了,運輸需求總還是少不了,回報也還豐厚。勞動致富,發家有路。朱新禮成了眾人羨慕的物件。
80年代前期,為了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黨中央號召先富起來的黨員幹部要起帶頭作用。一人致富不算富,帶領大家致富才算富。具有非凡創業創新能力的朱新禮得到了村裡人的一致認可,被推選為他們的致富帶頭人。當時的東里村是一個有800多戶、3000多人的村莊,村裡人多地少。也許是與水果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1983年,三十剛出頭就被選為村主任的朱新禮,為了讓村裡的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他連續很多個晚上睡不著覺,他尋思絕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還領著大夥種老玉米,種麥子。他知道那條老路不是一條致富路,要致富必須進行創新。頂著巨大壓力的年輕村長號召大夥去種葡萄。葡萄能當飯吃嗎?有人懷疑,有人埋怨,據說還有人層層告狀。朱新禮為了說服大家,曾在一個月內八次駕駛大客車載著鄉親們去膠東地區參觀,學習種植葡萄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他還借錢買回了葡萄苗並請了專業技術員,葡萄第二年就可以掛果,第三年每畝就可收穫4000…6000斤,那時每斤賣到2元錢,再加上葡萄秧冬天埋到地下,第二年春天剪下來又可賣苗子,收入很高,這一下子就帶富了一村人。為了打消大家最初的顧慮,老朱同志當時還做出了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決定:對於種植葡萄的農戶,按照種植面積發放糧食。此舉更加堅定了大家的信心。
接著朱新禮又在村裡創立了27個企業,把大部分剩餘勞力轉移到村辦企業上去,27個村辦企業都辦得紅紅火火。在東里村,農民不種糧食,卻有糧食吃,而且還有了餘錢。這是那裡的村民們做夢也想不到事,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種葡萄,讓這個人均四分耕地的有名的窮村子,在80年代擺脫了幾十年靠國家救濟過日子的困境,出現了400多個萬元戶。這個貧困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電話村。
在80年代,作為一名農村致富帶頭人,朱新禮是當之無愧的先進典型。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些典型人物的名氣相當大,在地方上甚至也不亞於現在的娛樂明星。那也是一個熱火朝天的改革年代。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