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做好事呢?還是做壞事?第二個解釋:英雄是“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鬥爭,令人欽敬的人”。這樣的解釋,比較接近“英雄”的定義,但仍不夠全面,而且不應該作為“第二定義”。難怪《新華詞典》對“英雄”一詞的解釋,就作了如下調整:1。有抱負,不畏艱險強暴,為民族或先進階級的利益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例:民族英雄、勞動英雄。2。舊指勇武過人的人。3。具有英雄品質的。例:英雄的人民。但是特別強調“先進階級的利益”,似乎階級偏見過於嚴重了。——商店失火,不顧自己去救店員的人是英雄,去救老闆和小姐的,就不是英雄了?可見“階級偏見”有多麼荒謬!
我的意見,“才能勇武過人”之類,就不用提了。有許多英雄,才能和勇武都不一定過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關鍵是他們有一顆是非善惡分明、肯於捨己為人的心。因此,“英雄”的定義,似乎應該偏重於“不顧個人利益、一心為他人、為民族、為國家謀取利益”這樣的內容。
那麼,用以上定義來衡量水滸人物,誰是好漢?誰是英雄豪傑?
七、《水滸傳》的兩種意義(3)
施耐庵在寫《水滸傳》的時候,心中難道沒有一個“英雄豪傑”的定義和標準麼?
我覺得,要想讀懂《水滸》,首先必須瞭解一個前提:《水滸》故事,包括《大宋宣和遺事》、元人雜劇中的許多《水滸》戲,以及《水滸傳》的成書,都在元代。元代是個異族統治中原的朝代。我們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古代的皇帝,並不個個都是漢族人,對於由哪個民族來當皇帝,按今天的理論來說,自然應該一視同仁,無可厚非;但是倒退七八百年,當時的蒙古貴族卻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儘管他們文化不開通、生產頗落後、民族性野蠻,卻視自己為高貴的民族,對一切異族,採取的都是殘酷統治和血腥鎮壓的政策。文盲皇帝元太祖,也就是威震歐亞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被許多人吹捧為“英雄”的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射獵和血腥的仇殺中成長,嗜殺成性,視人命如草芥,把殺人和掠奪財產等同於狩獵。他以僅僅十萬左右的蒙古鐵騎(jì記),縱橫歐亞大陸,向西一直打到了莫斯科和匈牙利,所過之處,都進行絕滅人性的野蠻屠殺,創造了戰爭死亡的歷史最高記錄(當時全世界人口不足四億,被他直接間接殺死的人,估計有一億以上,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強,比兩次世界大戰死亡的總人數還要多;蒙古鐵騎過去,盛極一時的中亞大國花剌子模居然就從地琴棋書畫消失了)。在中國,他雖然採納了契丹人耶律楚材的建議,不殺工匠和種田人,但是對漢人和各少數民族在內的“南人”,仍然採取的是強權高壓統治政策。民間傳說:當時每十戶人家要養一個蒙古人,十戶人家只許用一把菜刀,還要由這個蒙古人保管;所有的“南人”,衣服上都要縫一塊寫有“南人”字樣的標籤,以表示自己低人一等的身份。“南人”與蒙古人、色目人之間,沒有平等可言:評理必輸,打官司必敗。
另外再請注意一點:儘管我們能夠在俄羅斯和匈牙利的文學作品中看到許多蒙古人侵略他們的殘酷記錄,但是在中國本土,這樣的文學作品數量卻極少。宋元時代,是我國說唱文學鼎盛的時代,元人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中也佔重要地位,但是流傳到今天的元人話本和元人雜劇,卻極少有反映當時人民被蒙古人殘酷統治的苦難生活的作品。為什麼?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蒙古人的統治十分嚴酷,對文學作品採取的是扼殺政策,人民根本就沒有寫作自由和出版自由。因此即便有人寫了,也不可能拿出去演唱,更不可能流傳下來。——《水滸傳》稿子寫成,在元朝卻沒有機會出版,一直到作者死了一百七八十年之後的明朝嘉靖年間才得到出版,而且是假冒“忠義”二字作掩護方才能出版,也是一個旁證。
當時的蒙古統治者根本就不重視文化。整個元朝一共存在了一百零八年(1260…1368)①,但是居然有七十七年沒有開科取士。換句話說:當官的必然都是蒙古人。漢民族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觀念。第一是正統觀念,視蒙古人為“異族”;第二是道德觀念,講究“禮儀”和“倫理”;第三是文化觀念,有自己流傳了幾千年的固有文化。這對當時相對來說比較野蠻、不講倫理道德、缺乏禮儀文化修養的蒙古人來說,反差是極大的。當時的漢族人對異族的統治不滿,也是必然的。在高壓政策下,不可能喊出打倒異族的口號來,於是雜劇作者就寫鼓動造反的戲,施耐庵們就寫鼓動造反的書,目的都是“喚起民族英雄們”起來造反